APP下载

浅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三环节

2020-05-03严瑞兰

考试周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经过两年多的“趣、活、合、示”数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探索,我们得出了在该模式中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三环节:巧设课前小研究、个体先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三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小研究;个体先学;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本文探讨在小学数学课授课行为里,借助授课形式的变化推动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及创造性,让知识的形成基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特征,提升数学课堂的授课效率,推动学生全方位地、融洽进步。

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落实在学习常规的改变上。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里应有效动手实践、有效察看、推测、检验、推理,且强化协作沟通、传达回馈、应用演绎、归纳、总结的措施得到新知识等。这均属于大家在新课程观念下追求的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方式,然而怎样才可以让此类想法切实变成学生的常态做法呢?

两年来,我校开展了“趣、活、合、示”数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构成了许多新型课堂自主探究做法,在确保授课水平的时候,推动了学生的全方位进步。

“趣、活、合、示”数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四步学法:个体先学——小组互学——全班教学——教师帮学。第一,老师依照授课内容设置可以触发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的开放性问题环境,且提供给学生单独探究的目标框架(一般以“课前小研究”的形式课前发下来)。学生在“课前小研究”的目标框架的指引下单独思索及探究,填好之后到小组内再次梳理、加工,进一步找出藏匿于数据资料后面的数学规律及措施。然后借助组间交流,在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老师帮助下逐渐清楚并修改结果,进一步构成数学模型,最终运用模型处理问题。在每个阶段里,学生自主探究常态的各个层面均有机会实施,各类自主探究水平在学习常态的养成里也渐趋确立。下面就这几个阶段谈一下养成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实践措施。

一、 设计“课前小研究”,养成积极参与、有效推测的学习特征

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前小研究”中,因为问题存在开放性,学生可以依照本身的爱好或者需求挑选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因为答案并非单一化,就缩减了学生间的依靠性,积极参与且勇敢推测的习惯也就具备了较好的养成空间。比如说在探究“因数与倍数”一课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如果要做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镜面,可以选择怎样的尺寸?(长多少?宽多少?)

又如在“小数乘整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公园里小卖部有四种风筝(呈现课本主题图),如果我们要购买其中一种若干个,怎样求总价?

因为问题情境非常具有开放性,学生存在自身挑选的空间,也就极大地激发了积极性,时间长了,学生积极参与、勇敢推测的习惯就可以养成。

二、 借助个体自学,养成单独思考、安静求索的学习习惯

传统授课里,老师把知识形成历程分割为几个小问题一一提出,学生反反复复地答复,逐渐接近结果,如此的探究模式下,学生对老师询问的依靠性非常大,片段思考历程很明显无助于他们单独思索、安静探究、整体分析学习常态的养成。虽说貌似很活跃,好像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假如大家细致察看,就会看到在师生交流历程里有许多学生始终无机会对问题回答,甚至一点也不关注教师询问什么问题,同学在回答什么答案,切实专心致志的学生仅仅是一小部分,部分学生一味等着答案,部分学生思维飘在课堂以外,这些方面均是大家很难顾及的,也是导致一些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怎样既确保学生思维历程的整体性,又保证每位学生积极参加,养成单独思索、安静探究、全面分析的习惯呢?笔者的措施为,供应“课前小研究”学习任务单,课前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在“课前小研究”的引导下推进个性化的探究,思路接连而不断开,而且没有依靠及一味等待,凝神聚力认真思索。

三、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培养自主交流、互动的学习习惯

(一)以“合作学习任务单”为支架,培养学生组内自主交流的习惯

新课程学习里,合作探究属于老师们感到非常疑惑的一个环节。很多合作探究浮于表面,老师提出某一问题,使大家围拢起来共同探讨,接下来靠小组指定专人提供答案,而在探讨历程里,学生间并无具体分工,一些优等生处在主宰位置,部分边缘生在小组之内依旧处在弱势,在合作探究里难以看到自身位置。这一群体体验不到自身在小组里的存在感,所以就算大家参加,也是等着他人提供答案,这一合作探究欠缺秩序性及效率性,难以真正培养起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各种学习常规。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趣、活、合、示”数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里为大家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存在“角色”以及“意义”双重功用的“合作探究目标框架”,把这當做平台,达到每名学生在小组探究里无可代替的关键目标,进一步推动每名学生均有展现自身看法的机会,实现真合作的意图。

因为在个人先学阶段里大家所选择的信息或许不一样,所以每位学生均成了小组里面关键的无可代替的一分子,确保了每个人都参加的目标性。在信息获得汇拢及记下之后,这个时候的表格就可以帮着大家察看数的特征以及数与数间的联系,进一步建立“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这一例子的合作目标,存在了“角色”以及“意义”的两重功用,学生就具有了合作探究的客观前提。

有了精心的课前准备,课堂就成了大家公平分享自身分析结果的地方。上课铃响之后,大家就能够在小组里讨论分析成果。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想明白自身同他人的观点是不是相同,是不是出现差别,并且急切想搞清出现的理由。这一合作探究成了平等地位下的交流,属于每个人推心置腹的自主沟通,它是公正、积极的、甚或可能是存在争辩的。不过,这个阶段的合理推行,组织发挥着巨大用途。假如没有有效地组织沟通,如此上个阶段——单独自主的分析会毫无意义可言。大家应该如此组织小组之内的讨论。

1. 有序地依次汇报

改变过去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的行为,教师能够发动学生轮番在小组之内以“课前小研究”为框架,根据编码报告问题回馈分析结果。借助基本的发言要求,在每名学生内心里确立职责感,与之同步也让每名学生供应小范畴的展示及训练自我的机会。

2. 组长点名汇报

假如课前小研究的题量同小组里内学生数目不相同,那么靠组长对点名学生提问,且尽可能听见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的看法,别的人员及时补充,鼓舞大家积极进行讨论。

3. 提倡尽可能找出问题、处理问题

这属于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的展现。在自主、公正的讨论气氛下,必定产生自身单独思考问题的差别性,各类情况就会显露出来,小组成员应渐趋学着抓住此类信息,且积极思索,千方百计将问题处理掉。这个时候学生应该查阅资料,也能够自已经学习内容里找到各类根据,最终把可以把合理答案明确下来。假如有的问题的确处理不了,就应该暂时保留,等小组之间讨论的时候,请别的小组学生帮着处理。

(二)借助组间报告评价,养成学生组间沟通互动的特征

小组之间报告评价这个步骤是靠小组间相互报告分析结果,且进行评估及分辨的历程。

1. 以小组为团队报告探讨结论

我们倡导讨论的时候应展现群体学习,报告的时候要求一致担负责任。我们建议使小组所有成员迈向讲台,对着大家加以报告。这并不仅仅是某一方式的改变,它可以科学推动学生之间的职责感。被邀请的同学出现在众人眼前,大家均应为小组荣耀而奋斗,也可以分享到小组成功的喜悦感。

2. 中心发言及轮流来说相联系

在中心发言人对着所有学生讲解的过程里,相同小组的别的学生要扮演协助者在周围仔细聆听、积极配合。如果找出错误或者缺陷,要第一时间补充建议。每名组员担负一个报告问题,能够应用轮番报告的形式,使每名组员均有变成中心发言人的机会,这一形式对学困生大有裨益,职责心会催动大家认真思索且在发言之前认真咨询别人。

3. 组间讨论,对不清楚、存争论的情况加以分辨

小組之内处理的问题,未必是全部正确的。报告历程里的表达也未必是正确的。因为在一节课里大家很难让每一小组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这个时候小组之间的讨论及分析对确定合理的答案非常关键。在小组之间汇报的历程里,人人均应仔细聆听,且有效进行聆听反应;鼓舞大家勇敢指出疑问、谈出自身的看法,在长期的思想撞击里让自身的看法渐趋明确;同学们均应用评论性的语言,借助合理地评论,让课堂学术气氛更融洽、更实效。

显然,学生在组间的汇报交流中更敢于质疑,主动交流,积极思考,善于评价,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组间自主评析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巧设课前小研究、个体先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三个阶段里,学生在自主探究习惯的各个层面均有机会实施,各类自主探究习惯也会渐趋养成。

参考文献:

[1]马献英.小学数学“以学为本”教学模式实施的行动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2011(5).

[2]孙颖.小学数学协作建模学习研究[J].教育导刊,2011(8).

作者简介:严瑞兰,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水口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