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梅凌霜雪 热血报国家
——浅谈何香凝画梅艺术

2020-05-01陈守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何香凝梅花革命

陈守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广州 510225)

何香凝先生的一生惊心动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她的绘画作品和中国近现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她以画笔为武器,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何香凝先生的国画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的灵动,也具备西方科学解剖观念下写实技术的娴熟运用。这与她早年和丈夫廖仲恺一起留学日本的经历密不可分。20世纪初,明治维新运动颇有成效,让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这场日本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给当时中国带来不小的冲击,许多青年把目光转向西方,到国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希望学成回国,拯救祖国于危亡之时。在廖仲恺的影响下,何香凝也到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美术。正是这段日本的绘画经历,让美术成了她的革命武器。先生用画笔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敌人的猛烈鞭挞。

一、画梅由来

何香凝先生的绘画既没有娇柔妩媚的闺阁艺术,也不同于一般文人艺术的孱弱小气,在她的作品里膨胀着一股威武雄强的宏大气势。革命美术是对何香凝绘画艺术精神最强有力的佐证。这就不难理解,她的绘画题材多见狮、虎这些有气势的动物和梅、竹、菊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植物了。在绘画题材中,梅花应该是先生笔下最受青睐的创作元素,不管是绘画还是作诗,梅花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

独向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①107

在这首《梅花》诗作中,先生把梅花的性格和自己的绘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寒天冻地之时,梅花傲然独立。这种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先生刚毅性格的生动写照。尤其在革命时期,梅花的秉性经常能在其绘画中寻到。先生在1931年创作的题画诗《梅花》,则表达了她在革命斗争艰难期,唯有梅花能消解她心中的苦闷。

俗虑尘心且尽赊,丹青为伴写烟霞。

沽酒莫愁阿堵物,石头城下卖梅花。①123

以上两首诗中,前一首以梅花寓意革命情怀,后一首以梅花为一生挚友。借花抒情,以画为伴、清雅脱俗,由此可见梅花在她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1946年12月25日,贺解放军总司令朱德60岁寿辰,何香凝提笔绘梅花一幅,题诗一首贺之,颂扬司令凌霜耐寒的铁骨精神和送冬迎春的战斗风貌和友谊。《画梅花一幅贺朱总司令寿》——“将军花甲寿,敬贺一枝梅。凌霜兼耐雪,铁骨占花魁。春到和平日,新生万物回”①452。更加彰显了何香凝先生以梅喻人,喜爱梅花的个性。

>图1 《梅》设色纸本 40×77cm 1953年

二、画梅风格扬斗志

由于受到留学的影响,何香凝先生早期的作品多取虎、狮为绘画素材,用它们的象征意义来号召国人,唤醒民众。回国后,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革命运动,先生转而偏爱梅、菊、松、竹等植物,寓意自己的志节情操,是她革命坚定意志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被迫出往国外的日子里,先生从未失意,从未屈服。即便是在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逃亡广西桂林的日子里,也是平静地开地种菜,“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①170,清平淡定,闲来作画,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做准备,体现了先生的高洁情怀和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先生笔下的梅花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干枝笔墨中点缀红梅,第二类是仅用墨的淡浓勾勒梅花,第三类为梅、竹、菊组合画。在她的国画中,梅花笔画老练、坚决果断,犹如铁笔一般,而枝干反复皴擦,以突出厚重感和苍劲感,使老枝和新枝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出勃勃生机。先生以梅花的耐寒,凌霜雪而盛开的气势,弘扬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与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她的绘画包含丹青激情,为革命事业服务,有力地宣扬民主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

图1国画《梅》构图呈三角形,大气稳定。从起笔到落笔,采用浓墨直线,特别是枝干转折,似钢的线条表达如此坚硬,给人留下铁骨铮铮之气的深刻印象。傲然开放的梅花用淡雅的粉红墨色表现得清新而朝气,花头用没骨层层渲染,个别花朵用重色点缀,与坚定而厚重的枝干形成鲜明对比。整幅画面大气中不乏细节,既有革命坚强不屈的顽强意志又包含对革命事业必胜信念的欣喜。

图2《梅》仅用墨的淡浓勾勒枝干,画面干净利落,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浓墨双勾后再辅以淡墨缓冲,丝毫不拖泥带水,并时见枯笔飞白,特别是后景中的两笔相对淡些的枝干,一气呵成,苍劲有力,与前景的枯枝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而梅花在枝干中若隐若现,简单而随意的快笔勾勒轮廓。整幅画面没有一丝色彩,却把梅花凌霜而开,不畏酷寒的坚韧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图3《梅竹》中,竹叶靠墨色与色彩的厚薄程度来区分不同生长部位,梅花枝干用淡墨直接画出主体,并在枯笔和飞白间再用浓墨勾形。画面的装饰性与她早年所受日本画的教育不无关联。竹子在远处,飘逸而柔韧。腊梅在近处,傲然开放。淡黄色的花骨朵与翠绿的竹叶协调而生,温馨自然。想必是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对祖国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画梅结友情

在革命的峥嵘岁月里,何香凝先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并肩战斗在革命的前线,一起题诗作画,彼此交心。与先生合作的多为有政治抱负的文人画家,在这些作品中洋溢着深厚的文人情怀,在书画诗词里更透露出忧国忧民的关切。1932年,何香凝先生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挚友组成“寒之友社”,合作画亦发端于此。他们三人之间相互补笔,以不同的表现手法组合画面的创作形式,经常是何画梅、经绘松、柳题诗,诗书画相辅相成,堪称友情之佳话。“倘教添我成三人,堪比图中松竹梅”②。合作画题材最多的是岁寒三友——松、竹、梅及水仙,用来表达在险恶环境中不屈服的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抒发激愤之情,鼓舞人们抗日救亡的斗志。

图4这幅《松·竹·梅》是何香凝先生合作绘画中的典型作品之一。先生描绘古梅,经亨颐写竹,陈树人绘松,以书法擅长的于右任在画面左上方题诗。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四人的深厚友情,以情言志,心系国家前途。全诗如下:

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

万物昭苏雷启贽,画图留作后人看。

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

润色江山一支笔,无聊来写此时情。③

这幅《松·竹·梅》还有一段更让人心动的故事。在1958年,80高龄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孤居台湾,偶得这幅岁寒三友图。在仔细观赏之余,他发现诗的最末一句当时漏写了一个“时”字,他随即将漏字补上,并吟诗《怀念大陆及旧友》两首为念:

三十余年补一字,完成题画岁寒诗。

于今回念寒三友,泉下经陈知不知?

破碎山河容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

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④

这首诗平易朴实、情绪丰富。海峡难隔书画情,笔墨留馨盼统一。何香凝和于右任隔峡对话,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望。

>图2 《梅》水墨纸本141×39cm 1941年

>图3 《梅竹》设色纸本132×33cm 1950年

>图4 《松·竹·梅》水墨纸本137×34cm 1928年

四、名人题跋赞画梅

结论

在民主革命时期,何香凝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国家领导人。很多政治和文化名人仰慕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与之交往甚多。在她的国画作品中,有大量的名人题跋。一类为挚友、道友、文友,如柳亚子、经亨颐、于右任等,集中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寒之友社”时期,其中柳亚子是最为重要的一位。另一类为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陈毅、谢觉哉、郭沫若等,他们的题跋使其作品更具弥足珍贵的文物价值。不管是友人,还是国家领导人,都是欣然提笔,对何香凝先生的绘画作品充满肯定和褒赞。陈毅赞道:“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董必武题词称赞何香凝的山水“形神皆逼肖”,颂扬何香凝似她笔下的梅花“劲挺疏枝最有神”;沈钧儒以梅花比喻何香凝“不怕严寒,富战斗精神”;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在《观何香凝老人画敬题》中说:“画如其人,可以昭百代”“百花齐放江山多娇,干枝梅”——“挥笔成干枝,数点成红梅”……无限革命装饰融化其中,真是“新花枝头红千点,老杆偏能力万钧”。

何香凝先生以墨绘人生,对水墨有着至真的情感。“我们中国常用单一的墨色来构成绘画艺术,原因可能是我国发明了用墨写字。写与画是同源的:喜用浓墨或淡墨来写字的大有人在,而且用浓墨淡墨来写的字也各具神采、各有风姿,因此用墨可以完成书法的美,同样用墨的单色作画,也可以完成一幅画的美。我国有句老话:‘墨中有五彩’。这就是说,用墨可以表达五种颜色的作用,所以用水墨作画可以体现完美的美”⑤。她对水墨的驾轻就熟,不管是描绘激情洋溢的红梅,清新脱俗的黄梅,还是随心尽致勾勒的梅骨,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合情合理,展现了梅花的多面性。寒梅凌霜雪,热血报国家。先生的一生苍劲有力,硬朗、挺直、铁骨铮铮的梅花是她清雅脱俗、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写照。先生的国画与其革命生涯紧密联系,充满战斗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与梅花的秉性交相呼应。在她长达60年的绘画生涯里,创作了千余幅作品,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②尚明轩.何香凝传(增订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89.

③余德富.双清传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5:149.

④于右任.于右任诗词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92.

⑤周兴梁.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100.

猜你喜欢

何香凝梅花革命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
梅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梅花引
梅花锁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