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与感知
——以北京大观园建筑装饰图案为例
2020-05-01邓晓宇侯凤斌
邓晓宇,侯凤斌
(北方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一、中国传统建筑图案
人类在农耕劳作过程中创造了图案,初期称作图样、法式、意匠,后重新定义为“图案”,《辞海》中对图案的解释“是指美术工艺品及建筑等的方案设计”。从传统图案的造型角度、规则意识,具有的独特地域特征,可以得出图案的实形(正形)是关注重点,实虚形之间构成装饰的完整性,色彩的呼应、纹样的互补、结构的穿插。文章中所述“图案”语言研究结合了建筑空间的独特性,建筑空间内图案的三要素:形制、纹样和色彩,主要分为和玺彩画(图1)、旋子彩画(图2)、苏式彩画(图3)。中国传统建筑图案分为内外两个结构,内结构是图案的骨骼、功能与意境;外结构是艺术的形式。应用范围广泛,表现在楼、堂、厅、阁、亭、桥、轩、榭、斋、苑、庵、庙等建筑中。图形内结构中基础组成是骨骼系统,组合方式分为二方连续扩展、适合变化与四方连续扩展三种应用变化。在大观园建筑中,骨骼的三种方式皆有体现。大观园中的檐下彩画、梁上等常采用二方连续设计,一个单位图形左右或上下规律性重复排列;四方连续主要有散点、并列、菱形、反复倒置与几何等,大观园中建筑立面上的装饰及天花纹样等均有四方连续图形表现,如图4蓝绿色四方连续图为柁帮彩画装饰,下方装饰四方连续鹤纹是大观园建筑中四方连续的代表。大观园建筑中基本涵盖建筑彩画的全部类别,梁枋以苏式彩画为主,分为方心苏式彩画、海墁苏式彩画、包袱苏式彩画。
二、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在建筑载体中的语言
(一)图形的表现,与礼制建筑相统一
>图1 省亲别墅和玺彩画
>图2 旋子彩画
>图3 包袱苏式彩画
>图4 柁帮彩画与鹤纹
>图5 金龙凤和玺彩画
>图6 怡红院包袱苏式彩画
>图7 怡红院建筑苏式彩画
建筑彩画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以人的地位规定建筑彩画式样。彩画最高级为和玺彩画,用于皇家宫殿、为皇室服务的建筑主殿;旋子彩画为官式建筑,仅次于和玺彩画,用于寺庙与官家园林;苏式彩画具有地方性色彩,大量应用于民居与私家园林。省亲别墅是应皇家体制所建大观园中最华丽宏伟的建筑,元春封妃后省亲所居,正殿大量绘制和玺彩画。如图5所示顾恩思义殿金龙凤和玺彩画,枋心绘制高贵华丽龙凤图形,表现建筑高贵气质,阴阳完美结合,寓意祥瑞。藻头为象征长寿美满的鹤纹装点。如图6所示贾宝玉居所怡红院包袱苏式彩画,位于构件中央,占1/2面积,运用较多风景、人文、花鸟、植物、建筑线法等图案装饰局部空间,极具观赏性,大观园中有大量包袱彩画,模拟的景色与大观园景观互为补充,构成虚实共存的境界,显示大观园中主人等级尊卑。
(二)色彩的意境,与建筑类型相统一
优美华丽的色彩以及丰富题材划分出建筑类型。图形色彩在建筑上的运用具有代表性,用色不同展现的建筑风格迥异,根据黄、红、绿、蓝所代表的不同等级运用在相应的建筑上。在大观园建筑中,色彩装饰富有变化,深刻传达建筑内主人的性格特征、烘托建筑空间环境的意境。色彩应用在“露明”与“天花”中,“露明”顾名思义是在梁枋、檐下、斗拱等木结构表面装饰;天花是指在较隐蔽的梁枋下或者楼板下装饰,整体用色较浅,亮色描边增加室内反光。如图7大观园中怡红院建筑苏式彩画,露明处色彩沥粉贴金,彩色植物花卉装饰,较为华丽生动,色彩饱满凸显富贵,富有生活情趣,外墙、柱、门窗则大都使用红色,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将红色看作吉祥、美满、幸福的象征,对建筑物起强调作用,与天空蓝互补,突出建筑主体。如图8所示潇湘馆建筑梁枋、廊窗等皆为绿色斑竹纹,与建筑周边环境形成呼应,象征清雅脱俗的文人品质,营造出高洁、儒雅的形象,与建筑主人林黛玉特征吻合。建筑空间中丰富色彩的运用,一方面起装饰作用,使图案生动有趣、建筑更美观;另一方面色彩的立意不同,有明细等级制度,增加建筑意境,赋予情感属性。现代建筑空间对色彩的选用不能概念化、局部考虑,应打破拿来主义的传统固定模式,要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理性。
(三)文字构成,与建筑布局相统一
中国文字起初以图案的方式出现,即象形文字,中国古语书画同源,文字属于图案结构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形态、情感表达烘托出建筑空间氛围,起到装饰性作用,使文化环境与建筑布局相统一。建筑空间文字图案的选用大致有四种体裁:草、隶、楷、篆等,不同形体风格不同,表现强烈。大观园建筑中遍题匾额,可看作是直接采用文字表现的装饰图案。《红楼梦》中记载贾政谈到文字的使用:“偌大景致,若无亭榭文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得生色。”①如图9的匾额与对联在建筑空间中文字的使用,能达到画龙点睛、寄情于景、赋予建筑以生命的效果。对联、文字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最直接的结合,是中国建筑地域文化的象征,大观园中“有凤来仪、杏帘在望、红香绿玉、蘅芷清芬、世外仙缘”等匾额的运用,点名建筑所表征含义,为景物赋予具有历史沉淀的诗文意境,感慨中国传统文化同书法艺术相映相生,在建筑中文字构成的博大精深。
(四)材质肌理的畅想,与建筑区域相统一
材质在建筑空间中起到架构与呈现传统图案的载体作用。中国最早关于材料的使用是石器时期装饰服装发饰的羽毛、打猎所用特定形状石器等。材料是图案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同材质肌理所展示出的主体物风格不同,传统图案在建筑空间中的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大观园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木质材质的门窗、斗拱、飞檐、梁、藻井、天花表面绘制彩色图案装饰,防潮耐脏的同时又具美化效果,满足从功能到审美的追求,汉白玉同样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心理与精神追求。材质不断的创新与拓展,建筑空间的材质更加丰富与多元化,如图10大观园中“省亲别墅”牌坊作为宏伟建筑的代表,与其他木质建筑不同,选用汉白玉材质雕刻的牌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积巨大,既端庄又威严,具有尊贵高尚的精神,将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传统图案在建筑空间中的信息价值
(一)美化
中国传统图案具有美化信息的价值。建筑空间的外在表现形式、搭配样式通过与中国传统图案的结合而发生改变,强烈的对比色彩,复杂又规律的纹样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美的感受。中国装饰艺术家雷圭元曾说:“中国图案之美,美在具象但归根结底又归结到抽象的表现手法,因为不把特殊的形象,抽出其共同之点,使其中精神上与宇宙万物引起共鸣,就谈不上图案之美。”②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系,通过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营造出中国传统视觉审美内涵,满足居住者心理需要,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图11为大观园长廊,内外部使用寄予美好寓意的装饰图案来进行美化,通过自然美与含蓄美的结合,独特结构的苏式彩画设计,内容有山水、博古、花鸟等,都是在利用图案的特有文化语言,来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愿望。
(二)象征
中国传统图案在建筑中具有象征的意义。大观园中建筑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借助图案形象在建筑中表现事物的抽象概念、情感,陶冶情操。题材种类多样,表现手法各异,有谐音、比拟、寓意。兰、菊、梅、竹通常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琴棋书画抒发文人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图12所示大观园蘅芜苑中游廊、窗棱、檐下图案为大面积的“冰炸纹”,蘅芜苑建筑主人是薛宝钗,图案形式显示“冷美人”在封建正统下八面玲珑的特征,通过象征的手法既表达人物性格又形成视觉符号。图13潇湘馆建筑中斑竹图案的选用,是通过寓意的象征手法传达高洁儒雅的特性,中国传统图案的突出特点在大观园的建筑装饰中得到充分体现,图案的选择与意愿结合,表现精神价值,传情达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质上传达图案的艺术美来源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
>图8 潇湘馆建筑绿色斑竹纹
>图9 匾额与对联
>图10 汉白玉省亲牌坊
>图11 大观园长廊彩画装饰
>图12 蘅芜苑建筑
>图13 潇湘馆建筑斑竹图
(三)情感
中国传统图案在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是文化的象征、直觉的表象,更是人情感上的表达与寄托。在建筑空间的应用上,代表人们祈求昌盛与美满的情感。大观园内的对联匾额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旋子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苏式彩画、海墁彩画抒发文人志士寄情山水的人文之美,体现大观园作为中国传承古建筑的代表作。关注平面的视觉设计与建筑空间的互融,实现美化空间与传承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传播价值上。
(四)传承
中国传统图案与建筑空间的结合能代代传承,得益于中国传统图案独特的内涵价值、地域视觉符号象征与中国建筑特有的空间造型形态,无论是从表现、意境、材质、色彩等方面均体现建筑设计师与图案艺术家的匠心,具有识别性与差异性。中国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装饰造型艺术与技术自成体系,精神文明与物质发展高度统一。中国传统图案相传至今,保留了丰富的色彩造型与纹样类别,是时代赋予人们的生活感悟、习俗理念与自然精神凝结出的精髓。传统图案与建筑装饰结合应用的理念方式:多样统一、对比协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法则,可成为设计师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借鉴。
四、总结
作为后期重建的大观园能够在建筑中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得益于传统图案与建筑结合和谐统一、艺术风格清新典雅、格局玲珑别致、艺术形象含蓄古典。在科技引领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建筑形式趋于统一,但是民族文化具有的特别性让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之间产生碰撞。对图案形式上的借鉴与内涵价值的延续,可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应用中国传统图案,以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产生更多交集。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M].北京:中华书局,1971.
② 雷圭元.中国图案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