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兔产业发展现状及改善措施

2020-05-01

浙江畜牧兽医 2020年2期
关键词:优良品种养殖成本

(宁波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慈溪 315315)

1 兔业发展现状

1.1兔业发展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兔产业结构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其中肉兔、獭兔和长毛兔分化日益明显。值得提起的是,我国肉兔的市场需求逐渐走高,而獭兔和长毛兔则成相反趋势逐步下降。市场对于肉兔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导致三者在产业结构上发生较大的变动[1]。

根据2018年我国兔产业公布的相关数据指标表明,我国兔业总指数为103.09,其中肉兔产业的产业指数高达112.88,而獭兔产业的产业指数仅为74.40,长毛兔产业仅为75.6,在数据上已表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在兔业生产结构中,形成以肉兔为核心,獭兔和长毛兔逐步萎缩的新格局。根据以上数据表明,獭兔和长毛兔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下降,而肉兔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处于领导地位,养殖主要向肉兔调整靠近,产业结构分化明显。

从总体上说,兔业的生产效率也在逐步下降。主要表现为2016年到2018年持续下降,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兔产业发展较快,其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养殖能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因而我国的兔业养殖能力水平需要有所提高。需引进技术,学习先进的养殖技巧,全方位提高出栏率与出肉率,提高生产效率。

1.2数据汇总及分析 根据我国2011年到2018年兔业的相关数据汇总可知,以2011年为基数,将其相关产业指数设定为100,其他时间段,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动,会明显发现总指数呈现波动变化,肉兔产业逐年走高,而獭兔长毛兔产业则呈现下降趋势。根据2011年到2018年兔产业指数,发现肉兔、獭兔和长毛兔产业分化情况严重。

根据我国2011年到2018年兔业生产效率数据可知,出栏率与出肉率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近年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提高,在兔业生产效率方面表现明显。其中2018年兔产业的产值达到近300亿元,增速17.38%,同时,兔产业在我国养殖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于2018年达到1.01%。

表1 2011-2018年兔产业指数及生产效率

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兔产业在最近9年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产业结构不再是按原来的肉兔、獭兔、长毛兔相同比重同步发展,兔产业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生产技术以及养殖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兔产业的生产效率逐年上升,更高的出栏率、出肉率则意味着该产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各地,如四川,山东,重庆,河南,山西等地区,均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兔养殖及兔肉加工产业,产品加工能力以及技术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地纷纷涌现的一些兔养殖产业,为我国兔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兔产业相对而言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面对广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更高的产业技术要求,我国兔产业就产生了相应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较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兔产业的发展[2]。

2 兔业现存问题

2.1优良品种占比低 在2018年,我国兔产业市场中,良种供给不足已成为较大的问题。大部分的养殖场,在第一批引入优良品种后,就没有再进行系统的配种以及选育,仅仅根据市场需求,在所引进的品种中选择一定量的种兔。在之后的配种繁育过程中,不再进行系统化规划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在兔场进行多代培育后,优良兔种退化。之后再次进行优良品种的引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优良种兔的采购难度逐渐增大,价格也会偏高,兔场的养殖成本就会逐渐增加。这种恶性循环会不断的侵蚀兔场的经济利益。而兔场本身优良品种的占有率低,再加上没有合理系统的进行配种选育,这就导致为数不多的优良品种会在多代繁殖中退化,兔场难以保证能够有合理的良种保障率。

同时,在兔场进行优良品种的引入过程中,由于成本的原因会对品种的数量进行限制,兔场需要在市场以及自身成本之间权衡利弊,确定最少的优良品种引入策略。兔场在进行配种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投入相应的管理费用。当优良品种配种繁育的管理成本较高时,兔场则会通过降低管理效果来降低成本。两者共同作用就会导致兔场的优良品种占比较低,这已是我国兔产业养殖培育的普遍问题[3]。

2.2产业规模小 在兔产业养殖培育以及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考虑成本原因而使兔产业的规模较小。在我国各个地方都存在规模较小的养殖场,这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缺乏市场占有率,以保守的态度进行产业经营,规模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约束。而我国现在经济正在逐步发展,产业规模较小已成为制约我国兔产业发展的障碍。

就固定成本而言,当企业规模越大,固定成本平摊之后就会越小。并且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对于优良品种以及相关技术的引进会有更优良的条件,通过优良品种以及高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养殖,培育和生产成本。

在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兔产业规模较小是普遍问题。众多小型企业进行养殖和产品生产,其规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根据数据表明,2018年我国兔产业的出栏率有所下降,这与产业规模较小有关。随着我国养殖业不断发展,产业规模较小,制约了我国兔产业的生产效率,约束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2.3产业成本高 首先,由于兔产业的优良品种占有率低,导致在之后的多次购买中,养殖成本逐渐上升。其中,优良兔的配种管理成本较高,这就加重了我国兔产业的发展问题[4]。

其次就是专业兔料的采购问题。我国对于专业兔料的生产规模较小,主要表现为专门生产兔料的企业较少,并且大多数企业都是以附带生产为主,主要还是进行猪和鸡饲料的生产。同时这些企业的分布也影响了兔场养殖的成本。由于地区分布不均衡,很多地方的生产养殖成本较高。兔料需要经过长途运输,自然兔场的成本就会升高。

同时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条件下,兔场的养殖成本上升。在传统的饲养过程中,很多企业会忽略废弃物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进行兔粪便处理以及排污方面有较少的关注度。所以在出台严格的环保政策下,很多兔场需要在排污控污方面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同时也要增加额外的人工成本进行排污管理,由此可见,兔业养殖成本正在不断走高。

与其他养殖业相同的是,兔业也要额外关注饲料采购,兽药,以及兔的繁育销售等等问题。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市场的合理定位、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保证,以及相关原材料的采购等等都会导致兔场养殖成本上升。

2.4专业化水平低 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与此同时我国养殖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正是由于快速的发展,导致我国兔业在专业化、标准化方面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兔业标准化养殖和专业技术仍无法走在前列。现代化是我国兔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基础上接受现代化的新思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饲养方式,有效提高兔场的养殖生产能力。

其中,饲养管理专业化,建立先进、合理、完善的管理体系,学习国际先进培育手段如人工授精技术等,都是我国兔业生产需要大力关注之处。实现我国兔业生产标准化,对兔产品的质量标准有统一的规划,实现相关饲养设备专业化,建立统一、科学的药物使用标准,都是我国兔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如果在兔业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标准化、专业化的程度不高,会对我国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为额外耗费较高。由于没有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兔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其饲养效率也会大大下降,为保证生产效率,企业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成本,以求弥补相关问题。由此可见,兔业生产专业化对于兔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5]。

2.5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就兔业生产的产业链而言,其上游进行饲料的购买以及优良兔种的引进,中心环节是兔场的饲养以及兔产品的生产,下游环节即为最终兔产品的销售。其中兔场饲养环节收益占比较小。同时,受到上游、下游两环节的压迫,都会压缩兔场的经济收益。这种不太合理的产业链结构,即会影响兔场的生产效率以及经营结果,当中心环节的经济利益受到压榨,整体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使我国兔产业的发展水平受限。

其上游饲料的采购以及优质品种兔的引进,即是对兔场的生产成本造成影响。而下游的销售则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其主要表现为兔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就全国的兔产品而言,仍然严重缺乏品牌效应,对兔肉、兔皮、兔毛等产品市场开发力度较小,未进行广大的宣传。优质品牌较少,难以用品牌拓宽市场。

3 兔业发展建议

3.1加强品种繁育体系建设 对中型或大型的养兔场而言,要在合理规划成本的情况下,对优良品种积极引进。根据兔场的经济能力以及生产规模,制定合理的引入计划。同时在优良品种引入之后,要建立全面完善的优良品种繁育体系,避免在多代之后出现品种退化。同时,优良品种的引进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进行优良品种的引入,不断摸索,以求提高优良品种的占比,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同时克服传统意义上的杂交培育观念,要根据优良品种建立有效科学的配种体系,减少良种退化的风险。

对小型企业而言,扩大引进以及建立全面完善的优良品种繁育体系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小型企业需要通过与中型或大型企业合作,实现借种培育,即利用中型、大型企业引入的优良品种,实现自身品种体系的改善,以一部分经济效益做交换,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改善[6]。

3.2区域合作养殖扩大生产规模 就我国各地兔业养殖场而言,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规模分化严重。其中,龙头企业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以小型或中型养兔场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结构制约了我国兔业整体的生产规模,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这种结构。

区域合作养殖不仅仅为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良好机会,更是为我国中小型养兔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以自身经济实力,管理能力以及高精尖的生产养殖技术,对中小型企业起到很强的领导作用。

同时,中小型企业可以依附于龙头企业,满足自身的技术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形成统一的整体。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养殖企业联系起来,有高新技术以及广大市场的企业起带头作用,带动整个体系快步向前发展。并且中小型企业利用自身生产优势,扩大整体的生产规模,将产品与龙头企业所具有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整个体系以品牌战略为中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以及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小型企业和龙头企业、整个体系与市场紧密联系,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发挥各自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3.3引进新技术降低成本 就目前我国兔产业生产技术而言,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我国兔产业在进行兔种培育过程中,优良兔种随着多代培育而出现逐步退化,需引进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将优良品种进行预留,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全面完善的信息交流,及时淘汰劣种,充分利用优良品种的遗传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优良品种多次引进,提高管理效率,进而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7]。

同时,引进先进的质量监管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绿色养殖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养殖加工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利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能够更好的提高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对饲料的监管以及科学合理的用药,培育健康优质的兔产品,并加大对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的力度,真正实现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养殖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绿色养殖技术,积极学习先进的生物培育以及产品生产手段,与企业自身养殖现状结合,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4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快发展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兔养殖业积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在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上,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饲料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的采购与引进,节省企业经营时间以及提高采购效率,进而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在进行兔种养殖繁育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繁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以及生产效率,大量减少人力成本。在企业的销售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积极开拓市场,进行线上产品宣传,并且利用互联网与下游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进而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5调整产业链结构 由于我国兔产业容易受到上游下游相关产业的影响,而这种结构在短期内无法发生较大变动,即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减缓这种压力。就上游企业而言,养兔场可以与饲料采购以及优良品种引进的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在成本上减缓企业的生产压力。就下游企业而言,养兔场可以与下游产业共同建立企业品牌,并以一定比例共同瓜分经济效益,经济收益与各个企业利益挂钩。当下游企业营销不到位,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当两个环节建立起合作关系,再加上共同建立的品牌效应,能够促进我国兔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殖业在我国经济所占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其中兔业的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兔产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问题,其中产品成本上升,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兔业发展的障碍[8]。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通过加强优良品种体系建设,构建区域合作养殖体系,积极引进高精尖技术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优良品种养殖成本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探究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
三棱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育苗关键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