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04-30谢长营
谢长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创新的前提
宽是指宽容,是对学生“试错”的理解;松是学生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思维活动;和谐是指师生、生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这些积极状态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形成创新学习能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自觉性和独立性、好奇心与求知欲、理性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等。这些品质,都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具体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提出数学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关注和探索的欲望,并将研究方向指向知识的核心目标。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呢?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周围事物中归纳出与“数或数量”相关的要素,即数学信息,再根據这些信息提炼出一个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根据现实情境和具体需求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从现实情境中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就慢慢形成了。
三、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抽象、推理、建模等,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几种简单的推理方法,即合理推理(包括类比、归纳、统计推理等)和演绎推理。其基本过程在课程目标中有明确表达: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几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集思维、类比思维、批判思维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都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有现实价值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因此,我们应注重“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突破“认同、模仿”的认知束缚,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去思考、探索、发现数学问题,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形成创新思维品质,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数学中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19040413)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