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山人的“水缸”更安全
2020-04-30徐宁田宇
徐宁 田宇
2018年,河北省启动了露天矿山污染持续整治三年作战计划,直指全省责任主体灭失的4000多座停产矿山,计划到2020年使其中50%以上得到综合治理。
坐落于唐山水源地陡河水库东岸的大马家峪采石场等24家采石场就是治理重点之一。
陡河水库南端临近凤山,东南两端临靠凤山山脉。大马家峪采石场就位于高山山脚,从山脚到山腰不到10公里的山体上坐落有24家采石场。这些采石场在开采中给连绵山脉留下了道道“伤疤”。地貌景观遭破坏,大量土地被压占,地下水层受侵蚀。多年来,白云岩的开采,致使山体破坏严重,破损山体长约200米、高约80米,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为了根治废弃矿山“顽疾”,還唐山人一汪碧水,2018年唐山市开平区启动恢复治理工作。作为重点难点的原大马家峪米石场等周边24家采石场,成为开平区矿山恢复治理工作的先行工程。攻克此项重点难点工程的重任,落在有丰富高陡边坡治理经验的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
在恢复治理工程现场,工程挖掘机正在80多米高的山崖上紧张施工作业,工人向已筑型完成的山体土盆中进行填土、绿化。
“山坡上成活一株绿植非常不容易,难在高温、高旱、高陡边坡的‘三高自然条件。从山下拉水、拉土,然后人工运送到山崖上。山体作业繁杂,要人工清理危岩、挂土盆、打铆钉、安装滴管系统,然后选用优质抗旱植物种植,最后还要适时浇水管护。”矿山恢复治理工地施工负责人王腾飞说。
据介绍,在大马家峪采石场恢复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危崖清理、铆钉挂土盆、砌筑挡墙、基质层铺设和养护系统安装等进行土壤改良和微环境改造,选育了刺槐、紫穗槐、爬山虎等10余种适宜当地生存的植物,最终实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绿化山体和恢复矿山生态的目标。
“消除地灾隐患后,重点是用各种工程手段,在崖壁上创造可以盛放土壤的空间,再栽下植物,并养护其能够稳定存活。”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党委副书记、副队长郑思光介绍说,研发的飘台绿化、韧带悬盆、飞挂土槽、燕巢植藤等新专利、新方法,一举破解了高陡边坡治理之难。
为了验证这些方法,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选定滦县废弃矿区原文喜采石场的东半部椅子山开展试验。几年间,这里诞生了20多种矿山修复新技术、新方法。那座废弃的石灰岩矿,已经成了河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技术殿堂”。
现在,高山曾经裸露岩面6.8万平方米,已基本实现复绿,再经过半年的养护期,植被就可以自由生长。来年,草木生发,春山可望。
陡河水库东岸重新绽放出“青葱容颜”,一系列协作工程同时推进,正在全方位保障唐山市区用水安全。
眺望远处,爬山虎、刺槐、紫穗槐等已经在白色的岩石坡面上重新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依山傍水的双桥镇即将恢复绿水青山。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自2014年以来,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积极响应“两山”理念,重点围绕全省及各地市关于矿山生态修复的政策导向及矿山企业的经营需求,致力于推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总承包“EPC”新模式,成为了助推废弃矿山变身“绿富美”的“金手指”。“EPC”总承包模式一改过去“接”项目的思维定式,主动对接当地政府,顶层谋划,整体打包、系统谋划、科学规划,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游则游”的原则,有效避免了一个矿山一个模式的杂乱治理,按程序高站位、高起点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项目招投标,全过程高标准实施,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县矿山治理工作的整体实施。
在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过程中,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还与合作单位抱团出击,实施大地质多专业、多元化服务战略,各专业、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专业、人力、经验、数据等优势,走出了以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地勘队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演绎新的传奇。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