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县域精准扶贫工作

2020-04-30骆启顺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扶贫县域实践

[摘要]脱贫攻坚,国之大事。精准扶贫,民之幸事。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让一个困难地区和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和最艰巨的任务。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实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方法之多、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浏阳以“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走在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前列。本课题对浏阳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思考,必能对县域精准脱贫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性影响。

[关键词]县域;扶贫;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骆启顺(1969-),男,汉族,湖南宁远人,中共浏阳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公共管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4-0054-03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中国的基本行政区域,是融合城乡的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承载着最广大的面积和最多的人口,既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確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一、浏阳精准扶贫开展实施情况

浏阳是湖南省县级市,由长沙市代管,是湖南省会长沙的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域面积5007平方千米,总人口149万(2016年底),现辖2乡24镇6街道计32个乡镇(街道)、322个村(社区)。

在上个世纪的1993年前,浏阳一直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自1993年撤县设市后,浏阳人憋着一股劲,自筹资金修路架桥,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一举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并一直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6年,浏阳第一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和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第92位,到2016年排名第19位,实现了浏阳发展史的华丽转身。2018年底,浏阳市实现GDP总值1342.1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3亿元,百强县排名第13位。

整体上,浏阳早已不是贫困县,但受发展不平衡、个别边远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少数家庭人口生、老、病、死、伤、残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浏阳按新的政策标准评估,2015年底仍然有贫困人口分布的乡镇(街道)31个,省定贫困村33个,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022户51229人。到2018年底,实现13325户44775人成功脱贫。目前,尚有2697户6454人未脱贫,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即家庭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长沙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不变价,2016年初定为3026元。“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村退出验收标准是“两个确保、两个完善”。“两个确保”,即确保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包括转移支付收入)退出当年达到4万元以上。“两个完善”,即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基本完善。

湖南省委充分肯定了浏阳的扶贫工作“部署早、行动快、措施实、力度大、成效显著”。

尽管浏阳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责任落实不到位。包括思想认识、基础工作、工作指导和自查整改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包括帮扶措施、政策落实、扶贫质量、驻村干部履职等问题。三是资金监管不规范。包括扶贫资金流向、项目的评估与资金使用、扶贫资金审查与监管等。凡此种种,需要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浏阳精准扶贫主要思路与措施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浏阳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和“领导连点、部门帮扶、单位驻村、干部联户”的工作机制,通过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和基层民众的广泛好评。

(一)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难在精准、重点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为此,浏阳市委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扶贫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重点做到“区域精准、项目精准、人群精准”,把有限的人、财、物和资金用在刀刃上。为此,扶贫工作必须要做到思路清、重点明、帮扶准、行动快、措施实。

一是明确“扶持谁”。根据省定标准,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22户51183人。其中,2014年—2015年贫困人口脱贫17651人,2016年脱贫9745人,2017年脱贫7161人,2018年44775人成功脱贫。全市共有省定贫困村33个,其中长沙市级联点村17个,浏阳市领导联点村16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275个。

二要明确“怎么扶”。浏阳提出“七个一批”措施,即采取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医疗保障脱贫一批、教育助学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和危房改造脱贫一批等措施。按此要求,全市规划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37096人,易地搬迁安置一批1076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6966人,教育扶贫脱贫一批8968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207人。这些措施综合使用,形成组合拳,效果明显。

三是明确“谁来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和“领导连点、部门帮扶、单位驻村、干部联户”的工作机制。全市共派驻驻村工作队308个,其中长沙市派驻工作队17个,浏阳本级派驻工作队291个。全市共有帮扶联户干部9820人。这些措施开启了全市上下全员参与精准扶贫的大决战格局。

(二)提高站位,做到责任上肩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带干部的厚重责任和使命担当。扶贫攻坚是检验和考核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的试验场,是党性和人性升华的试金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圆梦之举和重要抓手。浏阳接过责任状,实践和兑现着这份厚重的责任。

一是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县域工作千头万绪,扶贫是第一位的大事。近几年,浏阳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每年把70%以上的财政投入民生事业,在市委确定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深化改革攻坚战、大项目攻坚战、安全生产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战“五大战役”中,把精准扶贫作为首要战役。2016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亿元(含中央、省、地、县财政投入),各类精准扶贫资金达5亿元。2017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亿元(含中央、省、地、县财政投入),各类精准扶贫资金7亿元。这些措施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策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是各级领导切实担负起主抓主推的重大责任。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浏阳市委在脱贫攻坚战中,始终发挥着“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统领作用,用心、用力、用情确保扶贫工作“一盘棋”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蹲点驻村进行调研督查;各联点领导带头进村入户,带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躬身上户走访、调查,努力形成亲力、亲为、亲抓、一线扶贫的务实局面。同时,将精准扶贫作为锤炼干部的主战场,对全市308个村全部派驻了驻村工作队,目前,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干部结对帮扶,所有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都有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

三是以党建为引领,切实发挥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以党建促扶贫,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带头主抓、主管,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充分体现了“四个意识”,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面,体现了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回应和回答了“先富带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特征要求,增强了人民群众坚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大提高和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对共产党治国理政权威性、有效性的认同。

(三)体系发力,做到聚心协力

贫困群体、致贫因素素具有多维性、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扶贫工作必然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方方面面。因而,脱贫攻坚便是一场硬仗、持久战、体系战和攻坚战,对此,必须做到上下一盘棋,从点、线、面全方位统筹规划,从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制度、体制、机制、政策等统一发力,形成整体合力和推力。为此,浏阳围绕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模式,制定了“一盘棋”推进、“大兵团”作战的战略,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政策体系统领。近年来,先后出台289个关于扶贫脱贫工作方面的文件,先后召开分管副市长以上各种有关扶贫工作的会议41次,此外,还有每月召开一次的扶贫办主任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扶贫领域的一系列新老问题,精心制定《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周密制定实施《浏阳市精准扶贫攻坚路线图》,制定了《浏阳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签字”工作实施方案》《浏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浏阳市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浏阳市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浏阳市关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浏阳市产业扶贫项目验收办法》等众多地方性政策规章,从政策和制度体制机制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二是项目体系发力。将众多项目投向扶贫领域,把涉农支农富农项目,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水、电、路、网、房的修建改造同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原则,实施“十大工程”(村级道路畅通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电力保障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户异地搬迁工程、特色产业增收工程、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农村教育雨露工程、卫生文化保障工程、就业创业工程),重点围绕水、电、路、业、网、房等项目建设,加快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住房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和金融贷款扶贫。这些举措兼顾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大大地促进和加速了脱贫攻坚进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社会各界参与。为了打赢精准扶貧这场硬战,浏阳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组织实施万人党政帮扶干部开展“会扶贫、肯扶贫、能扶贫”政策业务培训,发放政策口袋书12000本,政策告知书18000本;“一帮一”、“百企帮百村”、人大代表助力扶贫、政协委员“三个一”工程(一名政协委员帮助一个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结对一个贫困家庭增加收入,有条件的委员帮助贫困家庭一名成员解决就业)活动;动员公益慈善社会组织30余家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筹集和投入扶贫资金近1000万元;组织176家民营企业对接128个村(社区),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31个,覆盖贫困人口7507人,促成196家企业、商会与全市185个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对接项目82个,签订合作协议50个,签约金额5000万;打造“点亮梦想·爱行浏阳”公益平台和“政府+互联网+社会扶贫”服务平台等。这些举措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真实生动写照,塑造了新时期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文明新风尚,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整个浏阳的扶贫脱贫攻坚进程。

(四)强化监督,做到公开透明

精准扶贫是一场政策性和法律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容不得出现半点差错,必须守牢底线,强化监管,做到善事善做,好心办成好事。

一是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浏阳市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扶贫村联点领导、联村部门、联户干部均有相关考核制度和要求;专项扶贫资金和专项扶贫项目有管理制度;纪检检查和审计部门全面加强对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针对发现的扶贫资金被截留、滞留、闲置、移作他用和申报工程质量不实、把关不严等问题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实行“一周一安排一汇报、一月一检查一例会、一季一督查一通报、一年一考核一验收”的责任制度。

二是实施扶贫项目公示制。浏阳市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项目运行公开公示制度,对专项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安排、项目资金拨付进行报账前公示;要求镇村在项目实施前后,必须将项目名称、扶持对象、资金来源、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等情况,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媒体和镇村“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市本级同样将所有扶贫项目安排、资金拨付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报刊媒体上公开,确保扶贫资金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推广扶贫工作监督制。浏阳市所有扶贫项目的实施及资金使用必须有群众代表参与规划、参与决策、参与管理,项目知晓率达到90%以上,确保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与决策管理等制度落实;在电视、报刊和各级村务公开栏公布举报电话,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前期调研、民主评议、公示公开等程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强化扶贫项目资金“高压线”意识。

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要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好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与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群众一道共同努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猜你喜欢

扶贫县域实践
证监会“扶贫”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