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创新 提高文化软实力
2020-04-30乔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经济社会、综合国力的影响更加重要,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增强文化实力、建设文化强國,就必须走文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创新;软实力
[作者简介]乔琳(198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共镇平县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6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4-005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要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改革开放铸就文化辉煌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大大激发了文化创造力,文化领域展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产业运作日趋成熟,文化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弘扬,所以这一切的变化,引发了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的一系列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铸就了新时期的文化辉煌。在文化事业方面,201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到928.33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6.53元,其中,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503.37亿元,比重在逐年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不断增长。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19年的50多万种,图书市场呈现出明显向大众图书倾斜的趋势。电视剧产量从1981年的年产量110集发展到2017年310部、13310集,电视动画片83599分钟。网络剧前景良好,电视剧制作向以质量取胜转变。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2月,全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促成了新媒体的诞生和迅猛发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57602人,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普通百姓。群众艺术创作活跃,截止到2018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64个,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19.48万场次。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截止到2018年末,文化从业人员有375.07万人。十八大以来,各地相关部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电影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筑梦路上》《海棠依旧》《焦裕禄》《长征》《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影视作品叫好叫座。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609.76亿元,同比增加9.06%,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巩固;国产电影票房为378.97亿元,占票房总额的62.15%。
从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同时,又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坚定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党对文化建设做出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文化建设热潮,突出文化创新,培育中国文化品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未来的主要目标。
二、时代呼唤文化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下,科学技术和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发展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模式,开始与经济相结合,进而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变成产品和商品。同时,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和推广,也见证了一个地区和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竞争实力。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越是普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越大。当一个地域的文化形象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时,文化的社会效益也就充分地彰显出来。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在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价值观,而文化产业处于劣势的国家,其文化必然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
今天,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军事相对应的软力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的文明秩序,没有文化观念的现代化,人们仍然可能徘徊在一个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化,人和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失去凝聚力和创造力。恩格斯说:“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远古的野蛮到现代的文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精神世界逐渐丰富,文化更加先进。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积淀。在社会状态的发展更迭中,文化起着推进作用。
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有最早的农耕文化,源于古人辛勤劳作战胜自然的生活经验;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最早的航海行路作出了贡献;中国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有书法、京剧、瓷器……,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创新精神。然而目前,相对于文化发达国家,中国仍需努力赶超。虽然中国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把这种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产业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还很突出,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集团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很有限,由此凸显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变文化大国为文化强国。
三、创新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文化软实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文化复兴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转变思路、推进文化创新,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崭新的文化观念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要想文化大发展必须思想大解放。今天文化的大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要树立同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要发展好文化产业也要办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文化的创造既来源于对传统的继承又来源于新事物的推陈出新。在文化产业火爆发展的今天,既不能脱离中国5000多年来文明史积淀的文化成果,也不能单纯依赖市场,良莠不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产业输出模式,创新出适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需要出发,从不断转型的社会出发,走文化自主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旧不能适应当前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于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重视实效。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发展的车之两轮。这两个轮子都转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来讲,要通过政府投入,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区分公益性和市场性,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使公益性文化资源更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大众。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来讲,政府既要放活,同时也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真正发挥出文化的活力。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手段,结合市场作用,推动文化发展,才能促使文化生产力获得质的提升。
(三)推进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要靠文化创意来实现。文化创意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换的最重要的环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加创意就是财富。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资源固然重要,但创意更重要。因为只有新的文化创意才能将现有的资源变成知名的文化产品。引起轰动的首部三维4k动画片《大禹治水》大获成功,就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创新了表达方式,大禹身上的英雄和大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同时学习其他国家动画制作的先进经验,让“国际范儿”和“中国味儿”结合了起来。中国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内容上深耕细作,在形式表达上精益求精、用好的输出方式呈现,才能够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了崭新的创意,才能使丰富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更具有国际传播价值。
(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传播手段的创新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关系到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朗读者》《经典永流传》将传统的中国经典文化大众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就是很好地发挥了大众传媒的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开始向全媒体形态发展,网站、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影响力不断扩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网络媒体拥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快捷性、互动性。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一方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遵循文化规律和传播规律,不断创新,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利用网络在传播文化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在青少年中的巨大吸引力,有效地傳播中国经典文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扬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N].新华网.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