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教育的建筑学公开评图制度研究
——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为例
2020-04-30蔡有德
蔡有德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0 引言
公开评图是建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开评图制度是公开评图教学成效的保障,其制度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评图教学成效质量。但从当前的高校本科教育建筑学公开评图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该制度的建设尚不尽人意。
基于此,本文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为例,立足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探基于本科教育的建筑学公开评图制度的改革路径,以期为建立一个合宜的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公开评图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尽己微薄力量。
1 公开评图的起源与发展
在传统的建筑学教育中,公开评图的起源,大致可以回溯到19世纪的巴黎美术学院。该学院率先尝试以学生动手设计来取代教师一味讲课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并以此作为培养建筑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主要手段(Bosworth F.H. Jr. and Jones, R.C.,1932:7)[1]。这一转变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不断地接受来自老师、实务界设计师等前辈们的批评和建议,以从中去学习真正的建筑设计。应该说,这种强调从挫折中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当时堪称大学教育中独一无二的。也是一场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并逐渐受到世人的认可,同时也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度。
但是,详图的制度与方式尚未随之改革,学生只能看到图纸上的分数,而看不到教授们打分的过程,更不用说给分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者,尤其是思想先进的教授们认为,应该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自由度以及发言权。于是,教授们便将原本封闭的评图过程向广大学生开放。一来教授们可以在学生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二来学生也可以为自己的设计做一定程度的解释。逐渐地,这样的场合越来越开放,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前来观摩旁听。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开评图制度也被认为是建筑学老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此外,教授们甚至还邀请实务界的知名建筑师前来参与评图,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性,助推业界的创新性和学校的知名度。
渐渐地,依旧因循传统封闭式评图模式的学校与改为公开评图的学校之间出现了些许差异。在很多学生看来,积极践行公开评图的学校是开明的、先进的,更加吸引人的。很多建筑系的学生也常常会跑到其他学校去聆听建筑系的公开评图。到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部分的建筑院校的评图方式已经逐渐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可以说,公开评图这一知识传播的舞台乃具有其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也促使其能历经百余年而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评图现场,当事学生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很有可能倒是前来旁听的低年级学生。其实,这也是公开评图时所不能忽视的一个很有趣的议题。一场公开评图的受众绝不仅仅只是摆在台面上的这些人,其更为广阔的潜在利好不可忽视。比如,活跃和调动了整个学院学习氛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高年级“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方式。
在韩国和台湾地区,建筑系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通常都要进行两到三次比较正式的评图。而且,每次评图的时候都会邀请实务界的知名设计师前来担当评委,甚至比例大概会占到所有评委老师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并且,老师们还会要求学生在陈述自己设计的时候,应该着正装,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展现自己(图1)。这样,不仅可以让整个评图现场更加专业化,还可以让这个众人辛苦搭建起来的知识碰撞的舞台更具有权威性和正当性,就好比古时候学院派在各个学术讨论场合所营造出来的充满仪式感的场所氛围一样(图1)。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们对于每一次公开评图的重视程度。
图1 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评图现场
2 如何完善评图制度
2.1 明晰评图与评分权限
关于公开评图(Jury),如果就其英文翻译的意思来说,乃是指陪审团,或者展览会、竞赛等活动的全体评审员(评委会)。此外,还有舆论的裁决这一层意思。当然,其最常用的意思乃是陪审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开创的审判制度里面,陪审团并不能发言以表达意见。陪审团只负责聆听,以及参与最终的结果裁定。这与建筑系公开评图的场合里面的评委角色完全不同。公开评图时,评委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甚至说是对于学生的作品具有生杀大权也不过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公开评图的评图场域在很多时候又像极了法院的审判庭(图2)。假如将两个场域做一个角色代入,那么便会发现这其中最“有趣”的一点——设计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和美学等因素就好比“原告”;“评委老师”既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原告律师”的角色;学生的“设计作品”就好比“被告”,“学生自己”则是“被告律师”,负责为自己的作品作“辩解”。评委老师一方面手握“生杀大权”,同时又在不断地从被告(学生的设计作品)或者被告律师(学生)的言语表达中指出破绽。虽然这比喻有点讽刺意味,但现实确是如此。
图2 利用专业教室作为毕业答辩的评图空间
基此,学生在公开评图时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最终的成绩,在场的大多数评委都只是看到了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设计成果,而没有看到学生平时的努力付出(勇于尝试、积极探索)。所以,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评图过程应该与评分过程分开。分数应该让最有发言权的指导老师来决定,其他评委则主要负责从各专业角度来提出评判参考意见。毕竟,在建筑学的学习阶段,最终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应该被重视的一个方面,毕竟一个良好的设计习惯的养成,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2.2 清楚明白地开展评图活动
每一次评图都应有其特定的目标,并且有一整套完备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完全知晓,知识和技能有标准和规则可以依循。评图过程不能太过主观,尽管设计工作不可能完全客观,但还是有一些技巧性的、原则性的东西可以被广泛接受而成为准则。
平时评图可以有效快速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避免“误入歧途”,期中评图可以承前启后,期末评图则主要是最后的成果检验。所以,身为老师,首先应该明确各次评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比如主要的设计目标、设计方法,与设计的完成度,应该是平时评图与期末评图所各自需要关注的点。而学生是否能够藉此获得一定的回馈,以指导他们进一步深化完善设计作品(完成阶段性跨越),又是期中评图所应该重点完成的任务。评估学生口头报告的技巧,也是老师平时评图需要注意的节点;模拟建筑事务所向甲方作简报的方式,是老师在期末评图时应该关注的点。单就帮助学生完成某一个设计课题来说,建筑系教师应该更多地开展过程评图和期中评图,让学生在设计过程能够获得更多的建议,而不是只在期末评图时来一次总结性的“秋后算账”。当然,笔者也不否认期末评图对学生所获得的设计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未来实践中的设计课题。毕竟设计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会接连不断地面对一个又一个设计挑战。
此外,在平时组织评图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即:不是每位学生的设计作品都需要拿到评图现场来评判,应该将重点放在能够使过程和产品朝向具有共性的问题或更高层次的讨论学习之上,以点带面使之更富有普遍性的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评图应该能够让老师、当事学生、校外评委、旁听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综合评估所有参加评图的学生的设计作品。
2.3 端正评委老师态度
“如何教育受教育者”,这是很多为人师者在走上讲台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高校专业课程的教育者相比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大部分其实并没有系统性地学过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筑学院的老师,抑或很多人在设计领域都是好的设计师,但是这并不意识着他们就能教出一批又一批好的年轻设计师来。因此,只有老师们都摆正姿态,认真钻研并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才能让建筑教育的品质有所提升。
首先,评委老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作为非指导老师的评委,一味指责学生设计的错漏之处固然可以酣畅淋漓。但是,更主要的要评委在评图时其实都是老师角色,所以都应该在指出学生设计错误的同时,更主要的要启发学生寻找正确的设计方向。
其次,评委老师应该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评委老师除了在公开评图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尽到自己作为评委的职责,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很多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等因素而无法在评图现场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评委老师应该尝试松弛评图现场的紧张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避免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无法完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则将大大提升评图实效。通常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解析自己的设计作品。此外,评委还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尽量不要中途打断学生的陈述,让学生可以用连贯的思路来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如前文所述,评图现场不是法院庭审现场,老师不应该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为了给自己的设计作品做辩护而登场,而应该让学生抱着跟评委老师们探讨与请教的心态上台。当然,这首先需要老师事先将自由民主的基调植入整个评图现场。
图3 利用门厅走道作为期末评图空间
第三,评委老师应该“就事论事”。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设计作品上,而不是在对学生的个体印象上。至于学生的一些个性问题,比如言语表达和衣着习惯,甚至品性,应该尽量避免触及。因此,建议评委老师在评图现场尽量以灵活运用语言(清晰有条理)和非语言(点头、摇头、微笑、皱眉)的沟通方式,抓住作品重点进行评述[2]。
第四,评委老师应该在聆听的时候随即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待学生陈述完毕即能有条不紊地发表看法,并且尽量以建设性的意见替代打击积极性的批评。在建筑系学生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些评委老师们在评图时说的比较委婉的“金句”——你这个图是要自己撕掉还是老师帮你撕掉;你这个模型是要自己砸掉还是老师帮你砸掉;甚至在评图现场还听到一些更加直接、更加具有破坏力的话——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设计作品;你的图纸和模型没有一点可取之处,还不如推倒重来;你的设计基本功不过关,建议重修一年级的基础建筑设计课程;你似乎不适合学建筑,不如趁早改行。殊不知这些话语一出,对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来说杀伤力极强。本研究认为,评图的时候应该提倡和推崇少一些破坏性的指责,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措词尽量要委婉平和,多鼓励、少指点,少挖苦斥责。比如:可以建议学生多看一些诸如空间构成的相关书籍以帮助学生针对性提高。或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一些相关烈的版式风格,以促进学生在修改中能突出重点、完善设计。
希望所有的评图老师都能像阿托·韦恩(Wayne Attoe)在其《建筑与严苛的想象(Architecture and Crit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指出那样,有用的批评是告知未来,而不是评断过去;不是一味指出对错,而是告知下一步应该怎么走[3]。
2.4 创造良好的评图环境和控制评图时间
建筑学院的师生自诩为空间专业者,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对于评图环境的选择和布置都显得不那么专业(图2)。(当然,因受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情况下老师们通常也都没有什么好的选择。)以嘉庚学院建筑学院为例。该学院没有专门的建筑系馆,没有专门的评图空间,专业教室都是普通教室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都只能借用教室外的公共空间开展临时的评图活动(图3),较为重要的评图活动则直接利用专业教室内的投影设备(图4)。这样的评图空间尽管不够专业,只能基本达到评图的目的,学生倘若制作出了演示文档还放映出来,只是他们的图纸往往只能贴在黑板上,而普通教室的黑板位置往往只布置一两盏日光灯,达不到专业展示射灯的效果(图4)。
此外,专业的评图场域,距离远近得宜可以让评委看清图面,听清声音,促进讲者与评委之间的良好对话。本应该有舒适的座椅提供给评委和听众,以创设出讲者和听者之间合适的距离与视线关系还欠考虑。
此外,评图空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拘泥于室内空间。教师可以顺应天时地利,并且根据评图对象的特征来进行选择。如图5记录的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18级风景园林专业“立体构成”模型评比现场的情况。教师将学生带离冰冷的专业教室,来到冬日暖阳下的大草坪上进行讲评,学生可坐可立,氛围相对轻松。并且,温暖的阳光不仅可以创造舒适的评图环境,同时也可以给模型打光,让评图的对象(模型的体量关系)更加生动。相信这样一堂评图课一定可以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4 利用专业教室作为评图空间
图5 利用户外大草坪作为期中评图空间
在时间的选择和控制方面,则相对较为灵活可控。不过,相对于时间效益问题,开展评图活动的代价过高,而学生受益过低。先不论评图前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单就评图期间的时间成本,少则四五小时,多则七八小时。无论如何都是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因此,如何提高评图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最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尽量避免无效的评图和重复的评图,要选择比较优秀,或者有典型问题的学生作品来评。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压缩评图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保证评图的预期效果——对当事者纠错,对旁听者启示。
2.5 公开评图与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建筑师与推销员,看似差异巨大的两个职业,其实也有其相似性。在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建筑师也是一名推销员。推销员需要把自己手中的产品推销给顾客,而建筑师又何尝不是需要把自己的设计作品,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向甲方说明,以求甲方的理解、支持、采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合格建筑师就一定都能说会道。,假如一名建筑师具有能说会道这一技能,那么这对于他之后执业生涯的发展势必会有诸多的帮助。而这一技能的开发,在学生时代就应该着手进行。
关于这一方面,嘉庚建筑学院的学生表现还不够好。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老师们没有去特意关注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让学生锻炼这一技能。现在学院内的教学,绝大部分的老师主要强调的还是图纸表达和模型制作等实体的东西,而对于口头表达则几乎没有要求,学生只能在不得不上台阐述方案观点的时候自求多福。
笔者认为,沟通的技巧是可以后天锻炼学习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汇报的机会。这些机会,可以合理地分布在整个设计过程。比如,可以在一草考试①之后,三草完成之后,以及最后的成图展览之时,给学生提供3次比较正式的汇报机会,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结语
本文在梳理了近现代大学建筑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之后,指出了“公开评图”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指出几个需要被关注的方面。希望能对未来的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支持帮助作用。
注 释
① 一草考试是嘉庚学院建筑学院陈纲伦院长首创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环节,即在每一个课题开始前的第一次课,会利用三节课的时间,以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当堂画出一套完整的一草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