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刚的园林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研究
——以福建省漳浦西湖公园为主案例
2020-04-30林江富
林江富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漳州 363200)
0 引言
彭一刚,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美学、建筑空间构图、建筑设计方法,传统建筑传承与当代建筑创新、中国古典园林、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等,著有《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书,在《建筑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提出了自己对建筑的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并在园林规划、园林建筑创作也多有建树,完成了许多优秀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和建筑设计项目,如福建漳浦西湖公园、山东平度现河公园、舟山沈家门小学、华侨大学承露泉等,是中国少数兼具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二者融为一体的的建筑师。曾获梁思成建筑奖等,并多次获得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优秀建筑设计和优秀图书奖,同时其也是优秀的建筑教育家,培养出了像崔愷、周恺、李兴钢等一批行业内顶尖的人士,可谓是中国集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和建筑创作为一身的杰出专家。研究彭一刚的园林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在建筑教育、科研、实践上无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福建漳浦西湖公园是彭一刚早期的园林规划设计代表作之一,其设计始于1995年。在漳浦西湖公园之前,彭一刚先生完成了其第一个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山东平度现河公园,漳浦西湖公园之后又完成了厦门日东公园的规划设计。因此,可以说福建漳浦西湖公园在彭一刚先生早期的园林和建筑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不管是前期设计还是后期设计,这些园林规划设计,都既体现了彭一刚先生对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探索,也是对中国园林和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有益尝试和研究。正如彭一刚在文章中所说:西湖公园“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民族性,除此之外,还希望能够体现一点地域性的特色”[1]。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福建漳浦西湖公园入手,一窥彭一刚先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1 风格独特,地域明显
正如上文所述,在漳浦西湖公园之前,彭一刚先生已完成了山东平度现河公园的规划设计,考虑到山东的地理区位和地域特点,彭一刚先生在平度现河公园中融合了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形式和风格特点,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并取得了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而福建漳浦西湖公园位于闽南地区,具有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要囿于以往的思维定势,信手拈来惯常使用的手法,尤其不能把平度公园中琢磨出来的那一套形式和风格驾轻就熟地搬到闽南”[1]。为此,在设计之前,彭一刚先生特地做了一番详细的考察和调研,从漳浦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文化再到民居建筑,并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获得一些启迪,使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从成果看,漳浦西湖公园建筑屋顶的处理方式借鉴了燕尾脊这一闽南特有的两段开叉的屋脊形式,同时也可以看出闽南地区惠安女所戴的斗笠——一种外轮廓呈曲状的圆锥体的影子,体现了彭一刚先生建筑创作对地域性特点的追求。
都说“在设计的初始阶段,人的思维几乎是处在一种模糊的朦胧状态,灵感往往闪现在瞬息之间。在方案构思阶段,手绘的基本功在为灵感服务期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手绘还能够培养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是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2]。所以,值得一提的是,彭一刚先生不只是一名建筑师,更是一名画家,热衷于用“手工”的方法绘制建筑图,手绘建筑图纸在业内堪称一绝,尤其是以单色单线的钢笔画表达复杂的建筑在业界都是独特的,是建筑学子们反复临摹学习的偶象。实际项目中,大部分的表现图,都是彭一刚先生亲自手工绘制,漳浦西湖公园自然也是(图1)。这在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中是一种启迪,也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图1 西湖公园主体建筑群彭一刚手绘图
2 因地制宜,功能优先
漳浦西湖公园占地约14hm2,场地内原有一个较大的鱼池,水面呈两头宽、中间窄的哑铃状。东侧是公园的设计主要入口,公园东门外就是漳浦县城最繁华、人流最多的街道——麦市街。西湖公园正好处在麦市街的终点,形成街道的底景,公园内的“储英阁”也成了麦市街的制高点,位于麦市街的中轴线上。彭一刚先生在公园的外轮廓和水面形状中因地制宜,基本维持了原貌,自然形成了一个以水面为中心,周边环绕安排景点的总体布局。同时,为了避免松散凌乱,在东部开阔的湖面上安排了一个人工岛,将园区主要的建筑群设置于其上,包括较为低矮的漳浦县民俗陈列馆(现已改为漳浦县博物馆)和作为全园的制高点的楼阁建筑——储英阁。
在西湖公园东门主入口的处理上,考虑到高差等因素,摒弃了传统园林中“欲扬先抑”“豁然开朗”的做法,避免了生搬硬套人为地设置屏障、生硬做作的做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入门之后索性居高临下一览开阔的湖面以及正对着它的高大的储英阁”[1],以借助湖面的曲折和人工岛主要建筑群的遮掩,避免了一览无余(图2)。
图2 从东门主入口看人工岛
漳浦西湖公园的主要景点和功能区,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盆景园和餐饮建筑、小品等。彭一刚先生将游船码头、游戏场等跟青少年活动有关的景点和设施安排在园区东南角,靠近公园外原有的建筑——漳浦县青少年宫,方便二者的联系和交流。在园区的东北角,离东门较近的地方设置老年活动中心,方便旧城区中的老年人入园活动,现在该区域经过扩建已成为漳浦县老年大学所在地,成了漳浦县老年人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公园内仅有的一块面积较大的三角地带设计为盆景园,并通过水上的连廊与湖心岛相连,可惜该连廊在公园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建设,于近几年西湖公园改扩建中才得以落成,亦算是弥补了原来未建成的遗憾,该连廊在公园环形的游览路线中部增设了一条道路,沟通了两岸的联系,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游览路线和游玩可能。公园内其他的景点则散布于湖的周边。
从长远考虑,设计时,彭一刚先生在园的西南侧当时仍是田园山野的地方设置了出入口,作为远期的公园主入口(即南门)。不得不佩服彭一刚的长远目光和作为设计师的洞察力。在西湖公园建成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东门作为主入口承载了大部分的人流,而在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后,漳浦县城的发展突飞猛进,原来西湖公园南门外的田园山野早已变成繁华的居民区和热闹的龙湖大道,南门也成了西湖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南门外广场更是漳浦县人民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东门外因交通过于拥挤而将公园的主要入口功能转移到南门。
3 形式优美,风格统一
“园林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要做出特色也殊非易事,因为每一处园林都包含了若干景点,只有把它们当做成套的系列设计才能够保证整体的统一性。”[1]彭一刚在西湖公园的单体设计中,借鉴了闽南屋顶的“燕尾脊”和闽南地区惠安女所戴斗笠的造型进行创作。如在东门的设计中创造性地设计了4组穿斗架支撑的两片反曲屋面,左右两侧嵌以两间房间作为售票和安保用房,两片屋顶之间留有窄缝,在外观上形成了类似闽南“燕尾脊”的神韵。在屋顶的材料上选择上,使用横贴深灰色60mm×200mm的面砖,很好地适应曲面屋顶。东门的设计为全园的建筑定下基调,其他建筑包括储英阁和民俗馆(现为博物馆)、南门等都巧妙地体现了这些形式特征,并保证了风格上的和谐统一(图3)。
在追求整体风格的统一中,每个单体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如民俗馆(现为博物馆)平面呈1/4的圆形, 1/4的弧形边与湖心岛的湖岸相契合,同时采用覆盖土壤和草坪的方式,弱化了建筑物的体量感,仅露出屋顶和梁架;屋顶采用同东门一样的曲面形式,并在入口处设计成类似马头墙的形式,形成了类似于“燕尾脊”的双屋脊。该建筑虽然较为低矮,但却反衬出旁边储英阁的高大。(图4)南门的造型处理也在东门的基础上丰富了许多,综合了重檐的屋顶形式,增强了虚实对比和轮廓线变化(图5)。
图4 西湖公园内民俗馆(现为博物馆)
图5 西湖公园南大门
4 借鉴传统,推陈出新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彭一刚先生对于许多园林要么一如既往充斥着古典形式的亭、台、廊、榭;要么全然摒弃传统,不屑一顾;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少有尝试[3],并不认可。曾针对性地指出“在借鉴传统的态度上,切不可为某种思维定势所羁绊……要做到因地制宜而不拘一格”[1]。在公园的设计实践中,彭一刚先生践行了自身提出的理论观点,摆脱了传统园林的束缚,在吸取传统造园艺术经验和手法的基础上,兼顾取形和取意,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现代公园。
在公园入口处理上,彭一刚先生在山东平度公园的设计中,采用了传统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欲扬先抑”的处理方式,通过一段较为封闭和曲折的空间,使人进入园区后达到心情为之一畅的效果。而在西湖公园东门的设计中,则根据因地制宜的策略,采用了开门见山、居高临下的方式。西湖公园南门则设置了较长的花架作为入口的过渡空间,借鉴了传统园林的入口方式,但是花架通透又削弱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图6)。
图6 西湖公园南门入口空间处理
同时,基于世人“多沿着老路向前作一点延伸,却不敢从相反的方向做一点逆向思维”。 彭一刚先生又鼓励逆向思维。在西湖公园单体建筑的屋顶处理上,他也颠覆了传统坡屋顶“吐急而溜远”的处理方式,采用反曲、破开的设计手法。储英阁的设计也摆脱了仿古的做法,采用上大下小的收分处理,与传统楼阁截然不同。
漳浦西湖公园之后,彭一刚先生又设计了厦门杏林日东公园。在该设计中彭一刚先生采用了铝塑板屋顶,使建筑与厦门这一现代化的城市相契合,践行了自身的“建筑要时代性,这是一个起码的前提,也是一个主流,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的理论观点[4]。
5 结论
“试图创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园林建筑新风格”[1]其难度很大,“对设计人来讲,首先要有勇气突破既定的思维方式,力求超越自我,否则只能是一种风格的改头换面,或简单的重复”[1]。漳浦西湖公园是彭一刚先生传统园林创新的典范,体现了彭一刚先生对传统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有益探索,也是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过渡的一种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