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需求优化组合教材
2020-04-30杨桦
杨 桦
(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224000)
在编写化学教材时,教材的编写人员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人员会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呈现在化学教材内容的编辑上.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思路可能与编写人员不同.在教学思路不同的前提下,教师如果一味照搬教材上编写的内容,可能就不能有效的利用教材,不能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结合教学氛围的营造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会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快速的理解知识.在设计情境时,如果教师能把可以类比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习,会让学生加快知识理解的效率.虽然教材会用类比的方式来编排内容,但是教材类比的内容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了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来营造学习氛围,教师要重组教材.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物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物质的酸碱性吗?”学生会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发现生活中具有酸性或具有碱性的物质,学生表示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物质为醋酸,他们听说过这是一种弱酸,学生了解生活中较强遇到的强酸为硫酸、硝酸,不过这两种酸性物质危险性很大,一般只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学生听说过的碱性物质为肥皂、洗衣液、食用碱、青梅汁这四种.学生听广告中说,肥皂和洗衣液有很强的去污能力,它们都是碱性物质.部分学生听人说在做食物时,要在食物中叫食用碱,比如做面条时,有时要放食用碱.学生还听说过青梅汁虽然喝起来很酸,但是它其实是碱性食物.当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既不呈酸性,又不呈碱性,而成中性的物质呢?教师的提问给予学生启示.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教材重组内容.教师要把同一类别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系统的视角理解事物,用对比的方式了解同一类别下,不同子类别事物的共性和异性.当学生能应用这样的视角看待事物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能深入.
二、结合化学实验的开展
当教师重组教材,优化了学习情境以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带着刚才情境中的疑问来设计化学实验,分类探讨化学物质的特性.教师重组了教材以后,有时可让化学实验内容变得集中.
以教师引导学生设计酸碱盐的实验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以前,找出实验的对象,并且在实验前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推测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哪些物质是中性物质.学生可以带着推测去实验,在实验中验证推测.有一个学习小组整合了实验结果,得到实验验报告见表1.
表1 酸碱盐三种化学物质实验的报告
通过这一次的实验,学生了解了应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变红意味着物质是酸性的、变蓝意味着物质是碱性的、变紫意味着物质是中性的.应用无色酚酞实验可以获得两种结果,无色代表物质可能是酸性的、可能是中性的,变红代表物质是碱性的.通过这次的实验,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种,应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了解化合物的酸碱性.如果教师把酸性和碱性物质放在一节课中探讨,又把盐放在一节课中探讨,在教学时就会使太太多化学实验教学的时间,并且会浪费实验材料.在这一次的实验中,教师结合酸碱盐的共性来优化化学实验方案,可以减少化学实验教学的时间,节约实验材料,并且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以更系统的眼光看待知识.
教师要以优化化学实验为目标,重组教材,使学生能集中探讨一个类别的化学知识、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和实验材料.教师重组材料,组化了化学实验,可让化学实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分类学习的探讨
当学生从实验中理解了化学物质的分类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类的角度一一深入的探讨物质的化学性质.应用分类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把知识学生更加深入.在完成了学习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系统的眼光看待学过的知识,此时学生对知识就会有全面的理解.
教师重组教材后,可以引导学生分类探讨物质,在完成了探讨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再以系统的视角看待探讨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视角来看待化学知识体系,对知识有全面的、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