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三例并文献复习

2020-04-30龙方园张致琴许佳丽尹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瑞利增生症右肺

龙方园 何 芳 涂 洁 张致琴 许佳丽 尹志强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南京,210029

新型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mas, RCHs)是肿瘤患者由于使用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即卡瑞利珠单抗后,多发于皮肤或黏膜、与免疫相关的皮肤毒性反应,RCHs目前仅发生于卡瑞利珠单抗,且发生率很高,其他PD-1抑制剂未见报道。本文报道3例实体肿瘤患者应用卡瑞利珠单抗后产生RCHs的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1 临床资料

1.1 肺鳞癌与增殖期的RCHs 患者,男,70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乏力,症状逐渐加重,查胸部直接增强CT提示右肺上叶及下叶占位,考虑肺癌,经皮肺穿刺病理符合鳞状细胞癌,IIIB期。排除相关禁忌后患者于2019年10月5日、11月3日、11月30日在我院呼吸科行“紫杉醇”联合“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治疗。患者自首次治疗后约20天手部出现散在多个、1~2 mm、鲜红色圆形丘疹,随着继续治疗,皮损的大小和数量逐渐增加,右手的一个增大为约4 mm、易碎的丘疹,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出血及溃疡。

查体:一般情况可,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低,心、腹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手背散在数个、约1~4mm、圆形、鲜红色丘疹,质软,无出血,无触痛。皮肤镜检查:红白均质背景下多个小的边界清晰的红色腔隙,散在分布于皮损区域内(图1)。

诊断:增殖期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治疗:未予特殊治疗,建议避免搔抓或摩擦,适当保护,随访观察。1个月后随访,患者皮疹暂无明显变化。

1.2 滑膜肉瘤与增殖期的RCHs 患者,女,64岁。9个月前患者右侧大腿上段内侧触及一质硬包块,无疼痛,逐渐增大,B超提示低回声包块;B超引导下穿刺,病理示滑膜肉瘤;进一步MRI检查提示右侧肱骨近端内侧短收肌及大收肌间占位,考虑软组织来源恶性肿瘤。患者2019年5月14日、6月5日于我院骨科行术前新辅助化疗两周期,7月4日在全麻下行右大腿滑膜肉瘤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三周期,治疗效果不佳,故12月1日、12月15日予“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治疗。患者在首次注射卡瑞利珠单抗后躯干逐渐出现多个鲜红色丘疹,随后治疗期间血管增生物的大小和数量均有所增加。

查体:一般情况可,右侧大腿上段内侧可见手术瘢痕,长约10 cm,皮肤无红肿破溃;右侧大腿内侧未触及明显肿块,双侧腹股沟未触及淋巴结,其余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散在数个点状血管新生物,约1~2 mm,其一融合呈桑葚样,约4 mm×10 mm,色鲜红,质软,无出血。皮肤镜检查:红白均质背景下多个小的边界清晰的鲜红色腔隙,散在分布于皮损区域内(图2)。

诊断:增殖期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治疗:建议避免搔抓或摩擦,适当保护,随访观察。1个月后随访,患者皮疹暂无明显变化。

1.3 肺鳞癌与消退期的RCHs 患者,男,54岁。患者14年前确诊为右肺腺癌,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切缘干净,考虑右肺低分化腺癌,术后以化疗控制病情;患者化疗期间定期复查CT,CT提示病情进展,两肺多发结节影,并较前增大,考虑转移,故反复多次更换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不佳,2019年4月复查CT提示双肺结节大小较前相仿,纵膈淋巴结、上腹部静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故2019年8月1日、9月8日、10月19日更换治疗方案为“紫杉醇+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随后因患者肿瘤指标NSE上升,2019年11月26调整方案为“伊立替康+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出院后复查CT示双肺结节大小较前相仿。患者自首次使用卡瑞利珠单抗约1个月后,头部、上肢、躯干出现多个2~4 mm大的红痣样、珍珠样、桑葚样血管增生物,约2个治疗周期后,治疗间期虽仍有新发皮疹,但部分可消退,颜色较前变淡并缩小。患者头部曾有一个珍珠状血管增生物破裂出血难止,经长时间压迫后止血。

图1~3例1~例3患者皮损及皮肤镜表现,黑框表示行皮肤镜检查的皮损

查体:一般情况可,右肺呼吸音低,其余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部、上肢、躯干散在多个血管新生物,呈红痣样、珍珠样、斑片样,色浅红,质软,无出血。皮肤镜检查:红白均质背景下多个小的边界清晰的浅红色腔隙,散在分布于皮损区域内(图3)。

诊断:消退期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治疗:建议避免搔抓或摩擦,适当保护,随访观察。一个月后随访,患者皮疹较前继续缩小。

2 讨论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存在于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表面,是个非常重要的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及周围组织中高表达。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系统中起保护作用的分子,可防止T细胞过度激活导致对正常组织产生损害,而肿瘤细胞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过度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PD-1而实现免疫抑制,达到免疫逃逸。因此PD-1抑制剂即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而卡瑞利珠单抗,以前称做SHR-1210,是一种高选择性、高亲和力、人源化的、抗PD-1 IgG4单克隆抗体,通过靶向PD-1,抑制PD-1/PD-L1通路来恢复免疫应答,显著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包括肝癌、食管鳞癌、胃/胃食管交界处癌、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1]。

PD-1抑制剂与其他抗肿瘤药一样,在出现明确疗效时,会伴随其独特机制相关的独特不良反应,由于其能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因此能诱导出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最常见的IrAEs累及皮肤、消化道、肝脏、内分泌器官、肺脏等。而卡瑞利珠单抗最常见的IrAEs是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因其免疫性与自限性而得名。其他PD-1抑制剂未报道过RCHs的发生。

RCH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RCHs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血管生成促成剂和抑制剂间的不平衡[2]。也有研究显示卡瑞利珠单抗具有靶外结合特异性,它通过调节血管受体(VEGFR2)及卷曲类受体5(FZD5)来刺激血管新生、促进血管瘤形成。尽管卡瑞利珠单抗是高度特异性抗体,但RCHs的发生表明在治疗性抗体开发中,高度特异的靶外结合事件介导的毒性反应需提高重视[3]。

RCHs的发生率非常高,单用卡瑞利珠单抗时发生率达66.8%~97.3%[2,4-11]。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时发生率可能下降[5,6]。 卡瑞利珠单抗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特点见表1。

RCHs常多发,散在分布于全身,也可呈聚集性分布。RCHs主要分布于皮肤,最常出现在头部和颈部、躯干和四肢,其他部位如口腔黏膜、鼻黏膜、睑结膜少见,未见内脏器官发生[2,8]。

RCHs的生长周期分为增殖期、平台期和消退期三期[2]。RCHs常在初次用药后出现,从治疗开始到RCHs出现的中位时间为20~42 d[2,7-9]。RCHs出现时间呈剂量依赖性,剂量越大,出现时间越短[2]。RCHs通常分为红痣型、珍珠型、桑葚型、斑片型、瘤样型五型[13],皮肤RCHs以红痣型最常见,其次为桑葚样聚集,同一患者身上可见多种形态的RCHs,有时类型间可转变,如红痣型增大后转变为珍珠型,珍珠型增大后转变为瘤样型[8]。

初始RCHs常表现为红痣型,呈边界清晰的鲜红色点状丘疹,直径≤2 mm,少部分为斑片型或桑葚型,随着继续治疗,RCHs会逐渐增大,6周增大一倍,前8周生长最快,12周可达最大,最大直径可达40 mm[2]。RCHs的产生具有一个高峰时间,跨过此高峰后,RCHs出现的整体趋势会下降,表现为虽仍有新发皮疹,但新发的皮疹颜色变淡、体积变小、严重程度更轻且新发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与其他皮肤不良反应相比,只有RCHs在经过高峰后不会复发和恶化。RCHs具有自限性,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都能自发消退,但完全消退仅出现在停药后[8]。RCHs从出现至消失的中位时间间隔约219 d[8]~221 d[2];从末次给药到完全复旧的中位时间为53.5 d[2]。

RCHs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但由于其多累及皮肤,不累及内脏,因此RCHs危险性较低,一般不危及生命,仅影响美观。RCHs经反复出血后变为疣状,质地变硬。

组织病理学可表现为真皮层内薄壁血管呈簇状增生,血管充血扩张,见灶性伴血栓形成趋势。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内皮细胞CD31的强染色以及内皮细胞增殖分裂(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在局灶显著上调并激活VEGFR2信号[2,8]。

RCHs的产生也许可作为判断卡瑞利珠单抗疗效的标志,有研究发现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后产生RCHs的患者,治疗肿瘤的客观有效率为28.9%,而未发生RCHs的患者对药物无应答[2]。

我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指南(2019年)[14]将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的分级分为3级(轻度、中度、重度),由于未见4~5级(危及生命、死亡),故未进行分级,并针对1~3级提出了处理意见。1级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最大直径<10 mm,有或无破裂出血,建议继续PD-1抑制剂治疗、出血者进行局部处理以防止感染;2级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最大直径>10 mm,有或无破裂出血,建议继续PD-1抑制剂治疗、据病情决定是否进行局部治疗(如激光或外科切除)、出血者可进行局部处理以防止感染;3级表现为多个结节并伴感染,建议暂停PD-1抑制剂治疗、据病情决定是否进行局部治疗、发生局部感染时需行抗感染治疗。由于治疗结束后,大多数RCHs可自行消退,因此对于RCHs处理强调的是仔细的观察,而不是积极的治疗,但出血风险高者,如充血严重、易脆、位于易摩擦部位、反复出血的RCHs,局部切除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卡瑞利珠单抗是一种新型的抗PD-1单抗,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不良反应。肿瘤医生对卡瑞利珠单抗诱导产生的RCHs已有较多的认识,而皮肤科医生却认识不多,需加强对RCHs的认识并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瑞利增生症右肺
基于肺部增强CT三维重建的右肺中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选择性肺叶切除治疗同侧多发结核病灶一例
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和体会△
逻辑不逻辑
马瑞利推出多项汽车零部件技术
男性乳腺增生症X线诊断
乳癖内消汤合了哥王片治疗乳腺增生症58例
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味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170例
影响排尿的前列腺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