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

2020-04-30王沈华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辩论媒介法治

■王沈华

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对“媒介素养”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当今,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体系日益开放、传递渠道日益多元,信息传递的数量日益巨大、传递的速度日益加快,对人们的观念、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改善教学方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毫无疑问,思想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首要原则。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必须以“思想性”为导向,在利用传媒资源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做好“把关人”,要通过课堂引导、技术手段等,过滤低级、庸俗、错误的信息,筛选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平正义的典型的优秀传媒资源,用优秀的、正能量的传媒资源去说明知识、论证道理、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辨别、选择、传播传媒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媒介素养。

2.可信性原则。

可信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媒信息要正确、真实、可靠。“育德”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功能。一方面,育德的基本要义包括培育学生的诚信的基本品质;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传媒资源)来实现。如果用于教学、德育的课程资源不真实、不可靠,不但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而且会起到反德育的作用。“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教师引导学生从正规、权威、主流传媒中接受资源,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上的思想与方法分析、辨别微博、论坛、微信、QQ、抖音等社交媒体中未经证实的资源。

3.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数量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传媒资源,为学生提供适量的、适合学生接受和消化的课程资源,精心设置问题或讨论的话题,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交流,产生思维与思想碰撞。防止因信息超载或因时机不当,超过学生接受能力而影响教学效果。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开发和利用传媒资源时心态要包容开放、视野要开阔长远,能够平等地对待传统纸质传媒、广播电视以及当代新兴传媒,如微博、抖音、微信等。只要这些传媒传播信息真实可靠、客观公正,都可以当作资源加以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益。当然,开放并不等于不加辨别、来者不拒,而是要以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辨别、评估各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坚持主旋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反映和宣传社会积极、阳光、乐观、向善、向上方面的传媒资源梳理和筛选出来,展示给学生,影响学生。当然,对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反映社会的不良现象、负面信息,也没必要一味回避或遮遮掩掩,因为这类信息也同样蕴含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得当,可以引发学生辩证地思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5.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各类传媒所传播的反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学习生活相关的传媒资源。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传媒资源,如选择学生所在地区、所在学校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生活领域的传媒信息进行加工,这样的课程资源因为反映学生当地的、当下的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区域性和生活性,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可分为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两方面,主要范式如下图所示:

主要策略如下:

策略一,道德两难。

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道德两难策略”是以道德两难故事为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在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种德育方式,通过两难情境的创设,诱发认知冲突,并激活思维,促进受教育者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受教育者的回答,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并通过探讨主题的深入,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道德两难策略”的基本过程如下: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情境设计情境呈现角色模拟开放讨论二次选择教师利用传媒资源精心设计两难情境。呈现两难情境,让学生直面两难选择,置学生于两难选择的冲突之中。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全班学生对他人的选择进行分析、批判。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学生再次以角色身份进行重新选择。

如创设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考试时好友题目不会向我求助帮还是不帮、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紧急任务与照顾家庭如何选择、父亲超速开车打电话举报还是不举报,等等。这些冲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深思,教育教学效果良好。

策略二,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是借鉴大专辩论对抗赛的模式,将辩论引入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课堂辩论的准备到实施,学生需要对辩论话题的正反两面都要作充分的准备。因此,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收集各种资源包括传媒资源。在收集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选择、评估和传播信息,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施流程如下: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提出辩题拟定规则开展辩论话题评决辩题可以是传媒传播的热点话题。借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规则。由陈词辩论、自由辩论及总结陈词三个小阶段组成。一般的课堂辩论受限于教学时间,可将三者结合,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化。学生陈词辩论后,即开始自由辩论,教师必须掌控好时间,做好引导。由师生一起评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达成共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供辩论的话题很多,如做出承诺了是否就一定履行、父母偷看了日记是否要告父母,等等。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的判断能力逐渐增强,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策略三,A剧B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而初中生思维活跃,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对各类社会现象、理论等的认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但由于知识、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事物的认知还具有理想化、片面化,甚至偏激的看法,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而初中生在做出判断和选择时,特别需要引导。而引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要让初中生预见到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后果。通过开发传媒资源,用A剧B剧的方式进行教学,因处理方式的不同,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学生在思辨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会选择,效果良好。

策略四,榜样示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主战场。但课堂之外也同样能够采取多种形式,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观念。课后教师通过推荐优秀的电视节目、传媒作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功能,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体悟,也同样可以发挥优秀传媒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推荐优秀的社会观察节目,置学生于真实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学会选择。如推荐学生观看广东卫视打造的国内首档社会观察节目《你会怎么做》。该节目每期都会设定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设置在真实的公共场所,让演员们扮演起各类处于需要帮助的角色,并上演一幕幕冲突,把目标对象置于可选择的场景之中,观察毫不知情的路人的真实反应。在观察实验结束后,心理学家、媒体评论人、社会学家或相关事件当事人等在演播厅一边观看视频录像,一边与主持人讨论并解释目标对象的各种反应。学生在观看这类节目时,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置身于场景中,思考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有正面示范作用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和事为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提供了榜样示范,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效果极佳,这就是一种媒介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辩论媒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