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桑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及成果巩固的对策研究

2020-04-30黎月娟

广西农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桑枝桑蚕蚕茧

黎月娟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脱贫攻坚以来,广西立足自身实情,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基于桑蚕产业发展方面,广西把桑蚕产业也列为脱贫的主要优势特色产业。目前,桑蚕产业是广西“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中的10大种养产业之一,在脱贫致富路上取得明显成效,不但促进了农民增收、社会增效,还助力多个贫困县成功摘帽。桑蚕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带领农民致富,步入小康社会。

1 桑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1.1 桑园面积稳中有增,农户收益显著

2019年广西统计公报桑园面积295万亩,约占全国的1/4[1]。近三年广西桑园主要分布在宜州[2]、忻城[3]、横县[4]、环江[5]、宾阳[6]、平果[7]、凌云[8]、罗城[9]、鹿寨[10]、东兰[11]等地,具体面积见图1。2019年广西46个贫困县桑园面积163.55万亩,约占全区55.8%,桑蚕产业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2018年全区有扶贫开发任务的27个县(市、区)把蚕桑产业作为“5+2”特色产业来抓[12]。在2019年计划脱贫的21个贫困县中就有19个种桑养蚕,181个乡镇、1879个村和20.95万农户发展种桑养蚕,共有桑园面积106.58万亩[13]。

图1 广西主要桑蚕产业地区桑园面积分布图

2018年宜州、忻城、横县、环江、宾阳、柳城、象州、鹿寨、上林等9个县入选“全国蚕茧产量10强县”,各地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2017-2019年桑蚕产量基本稳定(具体广西蚕茧产量和收入见表1),2017年广西蚕茧产量超36万吨,售茧收入超160亿元[14],其中贫困县蚕农售茧收入约为76亿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为3 860元;2018年,蚕茧产量39.8万吨,售茧收入超195.82亿元[15],其中贫困县蚕农售茧收入约为70.87亿元[16];2019年蚕茧产量37万吨左右;售茧收入150亿元左右[17],其中19个贫困县生产蚕茧10.48万吨,售茧收入48.69亿元,户均收入约2.3万元。2014年环江以发展种桑养蚕项目为主打产业,经过四年的努力,2018年全县桑园面积19.06万亩,产鲜茧64万担,总收入超过14亿元[18];2020年环江整体脱贫。广西柳城对河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全村每年种桑养蚕收入2900多万元[19]。科技特派员乐彧凯带领防城区垌美村百谷田组村民种桑养蚕,在桑果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发展了325亩桑园,月产蚕茧6400kg,产值25万元,同时,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滩营乡、华石镇、十万山乡等乡镇贫困村增加经济效益168万元[20]。

表1 2017-2019年广西蚕茧产量和收入情况表

1.2 建立扶贫新模式,助力脱贫新发展

桑蚕产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区根据自身优势走出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

2018年3月,横县南乡镇大沙村建立扶贫桑蚕产业园,以“扶贫龙头企业+村民合作社+贫困户”为发展模式,由广西立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和大沙村村民合作社合作打造“南乡镇大沙村委扶贫桑蚕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桑蚕产业,使贫困户通过分红、就业等形式获得增收[21]。马山县龙昌村实施“一种五养两园一车间”发展模式,通过种桑、养蚕、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创建桑蚕扶贫产业示范园和生猪养殖扶贫示范园,经过努力,2019年龙昌村整村实现脱贫摘帽[22]。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打造“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和发展“双周”(城市周边、周末)经济,形成的示范园“动车模式”成为广西扶贫的一张靓丽新名片[23]。环江县不断探索桑蚕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村级合作社为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等方式,“扶助零星”推连片,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24],在2020年,环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综合来说,积极探索产业模式,提高桑蚕产业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 桑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据推算,生产1 t蚕茧,产出3.3t蚕沙、0.67t蚕蛹、16t桑枝[25],而广西拥有295万亩桑园,可知桑蚕资源极其丰富。但广西在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水平还不高,很多桑蚕资源、产业都处于初加工利用阶段,很多地区只是单纯养蚕收获蚕茧而已,蚕桑行业仅限于生产丝绸,在其他药用、食品用等方面利用不多,导致很多资源浪费。这由于广西蚕桑企业自身的品牌意识不强烈,加上技术水平有限,造成桑蚕产品知名度相对较低,得不到市场认可,从而导致蚕桑资源综合推广利用受到限制。

2.2 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我国目前有约3.7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蚕桑、丝绸、桑蚕”,从区域分布来看,浙江省的蚕桑丝绸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约8600家,占全国的23.24%。江苏省相关企业数量次之,约为6800家,占全国的18.28%。而四川、新疆和广西才超过2000家蚕桑丝绸相关企业[26],而广西作为生产蚕茧的大省,连续十几年蚕茧量排名第一,但是拥有相关的公司却比江浙一带少的多,特别是一些大公司、大企业、龙头企业更是缺少,也包括一体化、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也少。直到2019年广西河池才与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延长产业链,打造一体化、高端产品。

2.3 缺乏技术型人才

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目前乡镇缺乏基层人才的建设,能在村镇乡里长久服务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要做好农业人才的储备工作。据了解,目前在桑蚕产业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相应人才,全国开设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或蚕桑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极少,目前本科以上院校有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几所开设与桑蚕相关的专业,中职类院校有四川省蚕丝学校开设桑蚕相关专业,高职类院校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特种经济动物相关专业,而全国那么多高校,可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所占的比例极其少。目前广西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基本没有开设桑蚕方面的专业,广西大学也从2018届学生后就不再单独开设蚕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只有相关研究方向。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招不到学生,学生不愿意学习桑蚕相关专业,二是因为发展粗放型桑蚕产业的地方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发达,条件没有那么优越,所以比较难吸引人才进来,并难留住。总体而言,搞农业比较辛苦,如果去到基层,条件更艰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乐意学农,也不乐意到基层去工作,从而导致相关人才更是缺乏。

3 壮大巩固桑蚕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的对策建议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至关重要,需做好长远计划,不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3.1 不断开发利用桑蚕综合资源,做大做强桑蚕产业

桑枝、桑果、蚕沙等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具有较大的发展市场。如今年10月11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首届桑蚕中药材发展论坛[27],表明蚕桑在药用价值方面的开发将逐步扩大,市场越来越好,为促进桑蚕业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发展,维护民众健康贡献力量。今年3月17日,历时21年研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发的“桑枝总生物碱及其片剂”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十几年来我国首个获批的中药创新药[28]。因此深入挖掘桑、蚕在医药、保健、新型材料等新领域发展和利用,不断研发创制新产品。

不断开发桑枝农副产品市场。不断提高桑枝食用菌和药用菌栽培技术、桑枝木板加工技术,打造优质新产品。2018年,广西桑枝食用菌产值近1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29],可见发展势头良好。除了栽培食用菌外,还要推行多元化产品,桑芽菜、桑果、桑叶茶、桑果汁等多元化产品发展较快,提高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30]。不断提高桑蚕附加值,不但避免浪费,还能增加收入。

不断建立示范园区和打响知名品牌。广西抓住机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目前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31]。广西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式,不断用实践检验证明,目前打造“广西好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思福祥”“尚尚蚕”“南方丝巢”“八桂蚕坊”等一批“桂”系茧丝绸品牌。广西品牌不断涌现在中国及世界的视野中,其中“桂合”“美兰赛斯”“八桂蚕坊”等茧丝绸品牌产品被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并远销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2011年4月,广西丝绸产品被英国威廉王子大婚选用,使广西丝绸产品名扬海内外[32]。

广西桑蚕产业要不断向高端产业链发展,如向高分子领域延伸,打造高端技术,加强产品宣传,实施名牌良种战略、名牌原料战略、名牌产品战略,形成强大的品牌口碑。

3.2 不断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系列产业链

蚕桑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向深加工、高端产品、一二三产业等方面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引入更多龙头企业和大公司,加大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拥有较长的产业链,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产业链等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质。2019年5月,河池市与我国丝绸制造业龙头企业——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双方合作不但填补广西丝绸产业链中端的炼白、染色、印花技术空白,还标志着河池丝绸正式迈入全产业链时代。不但形成蚕丝被、桑果酒、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多级利用产业链,还形成“桑-蚕-茧-丝-绸-服装”“桑树-果-桑枝(食用菌、生物碱提取、生物发电)-桑叶茶-桑果酒”“蚕沙-有机肥”等循环利用模式和“工业+旅游”也玩出“新花样”等灵活模式。以点带链,建成丝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重点培育数码织造、真丝服饰、时尚家纺及关联食品、药品等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打造丝绸产业生态圈[33],实现共赢局面。

除了引进龙头企业、大型公司外,广西科研院所还要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研发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桑蚕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不断开发广西自主研发品牌,打造高附加值产品、高端产品。

3.3 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及建设

人才强则农业强,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的“三农”人才。现在搞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是现代化、科技化,这就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进来,应该建立一些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三农”工作中。如在录取学生时对于农业类学生要给予一些政策的倾斜,如奖助学金的金额,录取分数的调配,专升本和本升硕,毕业工作等时候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毕业之后留在基层工作并服务于农业农村的,在一定期限内对表现优秀的农业人才应给予一定的提拔和奖励,以吸收更多的农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往细的方面说,培养当地养蚕技术小能手,通过对全区养蚕能手、养蚕户进行全面培训,选拔出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颁发聘书,定期考核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还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蚕桑产业方面来,不断培养懂科技的年轻人,做到后继有人。

3.4 建立巩固成果的长效机制

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不管如何艰难,都要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断摸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不断更新理念,以产业作为支撑。如南宁市马山县龙昌村树立了榜样,其不断发展壮大桑蚕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立足“蚕桑+”模式,与科技部门合作共建,发展“桑叶养蚕+桑果采摘+桑枝养羊”的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技扶贫的作用,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共同巩固桑蚕产业成效,使桑蚕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和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34]。打造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探索联动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不断建立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机制,不断加大“扶智”力度,加大力度稳增收、补短板、增动力,夯实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和长远发展基础,不断形成社区振兴机制。

猜你喜欢

桑枝桑蚕蚕茧
百色市当前桑蚕养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云阳县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成投产
蚕茧与飞蝶
我不会再寄信给你
三个蚕茧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小姐姐,求抱抱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卖蚕茧
珍贵的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