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数据分析素养落到实处
2020-04-29吴建锋
吴建锋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部分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设计的过程,并借助表格进行简单分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站在儿童的视角,如何让统计回归数据分析?如何提升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笔者认为,教学中要让统计内容的“过程味”增强,还要让课堂中的“统计味”浓起来。
一、如何激发表格合并的内需
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统计表之后的内容。教材通过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在合并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然后根据表格回答问题。很明显,这样的处理,不能让学生产生合并的内需,学生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合并之后复式统计表的价值。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意到这一点,于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将表格合并的内需。常规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比赛,由不同的问题入手,有的问题只需要一张表中的数据,而有的问题需要比较四张表的数据,这样引导学生反思,从而想到将四张表进行合并。这种情境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将表格合并的内需,但教师并不一定能得到他所预设的答案,存在着学生揣摩老师意图回答问题的可能。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创设了另外一种情境:将四张表分别置于不同的学生处,通过“比较四张表中数据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哪个小组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小组女生人数最少?引起学生合作看四张表的内需,从而引发“将表格进行合并看起来更方便”的需求。这样教学,合并表格的需求强烈而自然,学生更能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可以说,教学中的不少做法都是基于单式统计表数据分散这一劣势而生发合并的需要,不管以何种方式激起合并表格的需要,激起到什么程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合并后复式统计表的优势:数据集中、信息丰富、便于比较。
二、 如何认识表格的形成过程
合并的过程是一个优化与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基于学生不断解决合并过程中问题的需要,所以,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层次性就是优化需要的体现。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在肯定每一种想法合理性的同时,通过学生评价,可以促进表格的进一步优化、简化。首先展示的是简单把四张表格放置在一起,学生发现这样虽然能做到数据集中,但表格不够简洁。于是学生将表格横栏重复的地方进行折叠遮盖,通过评议,学生认识到这样虽然前进了一步,但还需要将表格名称进行规范,此时,纵栏中也无法清楚表达组别。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其实是一个优化与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验。
很多老师在处理表格的表头时,要么是直接讲解,要么是讓学生创造。其实,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见过此类表格,就很难想到将一个格子分成三部分。教学中,笔者通过对表格中数据对应关系的分析,引出合并后表头的不足,学生容易想到将表格分两格,如果想让学生探索出分三格,那么学生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三、数据分析素养如何落实
至此,完成了对表格的生成与认识,但教学不能止步。统计表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还要让学生体会统计表的价值,还要学会利用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在完成表格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体会表格的价值,以一个大问题进行引领:新的表格与原来的四张表格相比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比较与回顾中突出复式统计表的各个特点,同时又注意对表格的形成过程进行回顾,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探索比较放开,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表格的形成不明就里,只知其部分,不见其整体。一个完整过程的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感。学生在比较之后,充分体会统计表的价值:数据集中、信息丰富、便于比较。
当然,表格只是一个工具,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最终目的。这一课的教学,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制作表格与分析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建立对数据的某种感悟。分析数据的前提是亲近数据。面对不同表格上的数据,进行合并、优化,其过程就是一个引领学生与数据进行“亲密接触”的过程。在完成表格之后,利用表格再次分析、回答相关问题,是体现数据分析的常规动作。在练习中,笔者创设了“游泳教练了解四至六年级会游泳学生人数”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从调查的方法及优化,到形成表格,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的展开,让教学有了“统计味”,从而让统计回归数据分析,学生的统计素养得到有效落实。
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表格的形成过程,体会到表格的价值,初步形成了统计观念。◆(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