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0-04-29孙秀香武泽楠
孙秀香?武泽楠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的调查,从家庭忽视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对法治缺少正确认知、高校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及社会法治环境存在不良现象方面分析问题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 键 词】大学生;法治意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5-0196-03
作者简介:孙秀香(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武泽楠(1993-),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国的法治发展程度决定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反过来,大学生法治意识也在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水平。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在促进民主法治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已成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进而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探究对策,本次调查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7份,有效率为93.5%。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对法治建设关注度不高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主要力量,只有大学生尊崇和捍卫法律,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实现蓬勃发展。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不关注法治建设,认为目前法治建设和自己没有关系;37%的大学生认为法治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有时间就会关注,但是不会特别关注;只有11%的大学生会关注法治建设,主动了解法律相关知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很少去深度的探求法律知识,更别谈关心国家法制建设。
(二)大学生对法治学习更加注重实用化
调查显示,有61%的学生表示学习法治非常实用,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有力武器,可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1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是解决多数纠纷的主要途径。12%的大学生认为有点用,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8%的同学认为基本没用,解决实际问题根本用不着法律。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法治目标明确,而且更加注重实用,认为学习法治,运用法律知识可以让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三)法治行为存在偏差
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还注重提高法治行为,让大学生的法治学习做到知行合一。调查显示,56%的学生表示知道闯红灯是违法行为,但看到别人这样做也就跟着随波逐流;12%的大学生表示知道闯红灯是违法行为,会遵守法律法规,不去闯红灯;还有3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闯红灯是违法行为。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对法治的敬畏主要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尚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学生法治意识有一定的觉醒,但是仍存在随波逐流的思想,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法治行为。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忽视法治意识的培养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庭,父母是大学生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及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根据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法律素养的培育,一些家庭在教育上只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漠视对孩子法律素养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是不利的。还有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导致他们缺乏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解决问题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不愿受规则的束缚,忽略了程序的要求,缺少基本的程序意识,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无视法律法规。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读了大学,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就具备了相应的法治意识,从而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尤其在大学生提升法治意识的关键期,缺少对自身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的审视,这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法治观的形成。调查显示,仅有9%的同学表示父母会关注自己的法治意识培养,而且会身体力行的传授法律知识。因此,家庭法治教育的淡化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
(二)大学生对法治缺少正确认知
调查显示46%的大学生表示法律只约束人的不良行为,只针对违法犯罪那一类人,只要不违法犯罪,法律与自己就没有关系;31%的大学生认为我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就不用学法律,学好自己的本专业的课程就可以;只有23%的大学生表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学好法律。还有一些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法律相差甚远,对法律学习不感兴趣,只要本本分分学习工作,不懂得法律知识也是一样生活。同时,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学习内容也是鱼龙混杂,有一些知識不具备权威性,很难获得科学系统的法律知识。并且所学到的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未有所应用,依旧缺乏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法治行为的实践性不强。大学生对法治缺少正确的认知,脱离法律本身去解决问题,进而导致法治观念的淡薄。
(三)高校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是影响大学生各方面发展重要场所,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表示,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法律相关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学时较少,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将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流于形式,按照课本以及自身的理解在课堂讲授,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每一位学生各具特点,由于上课时长有限,不能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多数大学生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许多法治知识,但大多数知识的获得仍旧以拿到合格或是优异的考试成绩为目的。法治意识的培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还需要相关的法治实践,以便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层次理解法律知识。由于学生没有深刻理解法治知识,而在课堂之外,很少有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法治相关知识,无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未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法治环境存在不良现象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在社会中各种场所都可以看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其中法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和社会如此大力宣传下,具备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初步有了最基本的法治观念与法治信仰,增强了法治意识。但是,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文明和不符合法律规范的现象,阻碍着法治的进程,不良的社会法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有所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在当今得到传承与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其中一些消极思想理论,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知识,而是要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用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作为还未真正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判断能力还不算成熟,而网络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社会包罗万象,同时网络系统的法治建设还不够健全,信息泄露严重、法律和制度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有待解决。调查显示,87%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网络法治的重要性,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使用上能够注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仍有13%的大学生学生没有考虑过这类社会化媒体使用方面的法律责任。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法治意识,规范行为。
三、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家庭法治教育
家长不能只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家长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治素养的提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对国家法治建设有用的人才。同时,家长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法治榜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营造浓厚的家庭法治氛围,家长要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知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好榜样。家长还应关注社会法治热点话题,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通过一起观看社会法治热点事件,讨论社会法治焦点事件,教育大学生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自我培养
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要注重大学生的自我培养。大学生作为法治意识培养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学习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终形成法治意识。大学生获取基本的法律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但如果解决具体纠纷,只依赖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提升自我,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来了解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实践出真知,大学生要积极踊跃参与法治实践,例如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在大学生心中充满对法律的敬仰,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神圣,体会到法律的魅力和权威,将法治观念外化于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高校作為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应恰当增设法律课程,引导学生们积极学习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重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教育者应该牢固树立法治信仰,不断提高大学生法律课堂的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形成法治信仰,并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支持并鼓励创办法治社团,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日”等主题活动,建立相关法治宣传标语,校园广播在课间可以宣传法治,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治精神。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依法治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公共场所设立法治宣传牌,不断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特别是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的兴起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还需要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由此可见,大学生普法教育宣传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宣传,增强大学生对法治的认识,有效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环境,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增添青春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 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邱康乐.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
[3]戴业凤.大学生法治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