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多元联系中推进课外阅读

2020-04-29潘云

江西教育C 2020年3期
关键词:呼兰河武松萧红

潘云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版教材更加关注课内外链接,很多课文是直接从经典书目中选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将视域和关注点从单篇课文转向一类文本,避免孤立地看待文本。纵观当下教师的教学,往往没有发现编者的这一良苦用心,或者即便有所感受也只是机械、生硬地布置任务,由“文”到“本”的过渡并没有依循有效的逻辑主线。笔者结合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统整关联,把握“篇”“本”逻辑

一般情况下,很多教师只看到课文与所属书本之间的从属关系,会告诉学生所学的课文选自哪本书,还会对这本书和作者进行介绍,不疼不痒地推荐学生阅读该书。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虽然有所涉及拓展阅读,但没能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对此,教师需要站在统整的视角,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中《祖父的园子》一文时,理应要求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但直接生硬地命令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并不明智。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课文,逐步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引领。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而课文《祖父的园子》却充分表现了萧红童年的快乐与自由,与茅盾先生的评价似乎是矛盾的。对此,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个矛盾,相机拓展介绍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萧红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和祖母因为重男轻女,并不疼爱萧红。萧红的整个童年是悲惨的,只有她的祖父对萧红是疼爱的,于是园子就成為了萧红童年唯一快乐的记忆,而《呼兰河传》正是萧红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素材的一本自传体小说。

有了这样的资料作为补充,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洞察课文中萧红的快乐只是整个童年唯一的快乐,更让课文与所属书之间有了主题和情感上的关联,从而巧妙地链接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课堂。

二、多元勾连,激活“篇”“本”经验

所谓勾连就是将学生所阅读的文本资源与他们自身的认知形成某种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文本。著名阅读心理学研究者范多伦曾经在其论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对整本书的阅读和检视,需要依循一定的步骤,先看书名,其次看封面,然后看序,最后通过目录,对整本书的结构和概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以课文《猴王出世》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西游记》时,就可以要求他们先对书的封面、目录等信息进行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游记》的一些认识。虽然《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早已通过电视、网络、书,甚至是戏剧有所了解,但对原著了解并不多。因此,教师要关注的就应该是唤醒学生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首先借助书的目录了解全书概况,然后关注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情节,并与同学分享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对原著有更强的兴趣,而且也对古典章回体小说有所认知,提高了阅读能力。

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统整和勾连,可以巧妙地推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进展,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认知辨析,挑战“篇”“本”思维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对比是一切思维和逻辑的基础,人们正是用对比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可见,对比对整本书拓展阅读意义重大。教师可以尝试将单篇课文放置在整本书的语境、逻辑和体系下,组织学生探寻“篇”与“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激活学生对整本书的感知。

课文《景阳冈》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了武松在景阳冈喝酒并打死老虎的经过,刻画了武松的英勇形象。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以及衬托描写之外,还需要关注文本中的链接点,为拓展与链接阅读寻找契机,比如可以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鼓励学生思考:武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武松为什么要从景阳冈经过?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又遇到了怎样的事情?……教师还可以相机拓展对武松这一人物的评价,一方面借助评价形成学生对武松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评价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差异,唤醒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研究武松这一人物的积极性和动力。

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语言运用和评价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进行拓展与练习的重要渠道,能有效唤醒他们进行深度阅读的动力,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绝不是要让学生机械搬运和拓展现成的知识,也不意味着教师甩手不教,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与整本书的内在关联,能够更好地在阅读中进行感知与思考,从而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呼兰河武松萧红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武松:喝酒好赚钱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武松的醉与不醉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