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文本,让语文课堂更有味
2020-04-29陈卫华
陈卫华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会文本情感,感受文本内涵,获得深刻的体验,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也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让语文课堂更有味。
一、抓住疑点,激发求知欲望
在一篇课文中,我们可以关注的地方不仅有语言、结构、立意,还有文本中的疑点和悬念,这些都是解读文本很好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文本中一些看似小的疑点或悬念进行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解读,而且能够为学生指明文本解读的方向,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师就抓住题目中的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深度理解这首诗。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题目:“同学们,我们看一下今天要学的这首诗,题目非常特别,它的字数很多,信息量很大,请大家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题目在你看来最特别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们经过分析,认识到题目中一个“醉”字最吸引读者的目光,并且分析这个“醉”字的意思是诗人与友人在望湖楼饮酒生醉意。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学生们认识到表面上这个“醉”是喝醉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这个“醉”更是陶醉的意思,也就是作者为西湖的色彩美、动态美深深陶醉,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更加深入。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从文本题目中的疑点进行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再抽丝剥茧,深度理解,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此外,抓住疑点切入文本解读,还能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辐射解读,碰撞思维火花
教学过程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波澜起伏、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互助,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碰撞火花,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过程,对文本进行辐射性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获得全新的认识。
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辐射性解读。教师提问:“在文本中,面对警卫员端来的汤,彭德怀为什么推开,而且还冲警卫员发火,他发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大家联系文本内容,先是自我思考,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彭德怀发火的原因是想念自己的大黑骡子,还有的学生说彭德怀想把肉汤让给别的战士,故意发火。面对这样的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彭德怀仅仅是在冲警卫员发火吗?”学生们在教师的追问下继续深度思考,认识到彭德怀不是对警卫员发火,而是对自己发火,他是埋怨自己不能保护大黑骡子。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彭德怀的内心情感非常丰富,有痛苦、矛盾,也有不满、埋怨,还有恼恨,表明了他对红军战士的关心。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彭德怀发火的原因对文本进行辐射性解讀,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深入文本进行解读。在多元解读、立体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彭德怀内心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度的认识,也认识到他关心红军战士的情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认识。
三、品味写法,领会表达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还要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体会文本情感,领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是学生学习文本写作方法、领会表达方式的最好例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写法,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这也是多元解读文本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使他们认识到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以送别为线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友人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种心情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语可以发现?”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们抓住文本中的“孤”“尽”“唯”三个字领悟,认识到虽然江上船来船往,但是诗人却是孤独的。诗人送友人一直到目光的尽头,而目光里没有别物,有的是“长江天际流”。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清楚的了解,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思路及方法,让学生明确这首诗以送别为线索的叙述方法,感受文本中的真挚情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多元解读文本的一种角度。
文本解读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让学生主动和文本对话,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独特韵味。多元解读文本,读出语文的独特精彩,让学生在波澜起伏的课堂教学中享受阅读的滋味。◆(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