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途径探讨
2020-04-29徐周生
【内容摘要】获得经济利益是企业管理运作的前提及最终目标,在企业存续期间法律风险与盈利相伴而生,其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以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为入手点,阐述了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必要性,并对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途径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 键 词】企业;法律风险;合同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2;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5-0169-02
作者简介:徐周生(1970-),男,江西抚州人,广东翔宇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恰当、系统、规范的内部管制。通过恰当的内部管制手段的应用,可以降低企业运行阶段遇到的法律风险,为企业长时间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在明确现实环境法律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识别管制体系,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期间出现的法律风险,保障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安全,就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必要性
企业主要指以营利为目标,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者商品生产活动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企业与风险不可分离。而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风险最终均会以法律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法律关系终止、企业义务增加等。这种情况下,基于企业与法律风险矛盾统一体的关系,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可以平衡企业与法律风险地位,为企业运营发展提供更加规范、更高水平的服务,保证企业管理运行①。同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稳定运行,也可以为整个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二、企业法律风险识别
(一)直接法律风险
根据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发生因素及其与企业间关系差异,可得出企业经营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直接风险主要是因企业内部经营管制行为缺乏法律支撑,或者由法律因素直接导致的不同类型风险,如劳动关系中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等②。
(二)间接法律风险
在企业经营管制阶段,间接法律风险发生概率较高,其大多指企业因受其他相关或不相关法律关系牵连产生的法律风险。常见的间接法律风险,比如因担保而产生的法律风险等。
三、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途径
(一)准确识别法律风险
企业对法律风险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了其在后续防范控制法律风险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可从意识层面入手,对现有法律风险进行逐一考察,并制定恰当的风险防范对策。从本质上而言,企业法律风险识别主要是将企业设立阶段、内部管理约束、资金投入、人事管理、知识产权、财务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筹措及并购等活动中,符合法律规定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有效区分。随后依据现行生效法律规范,进一步剖析检测,创造法律的风险属性。即以现行具有实际效力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执行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进行企业日常经营、决策制定阶段行为是否与法律相违背及需要承担的后果进行认定。
相较于法律风险控制、计量而言,法律风险识别主要以寻找企业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源、法律风险点、法律风险分布领域为目标,其具有突出的准规性。常用的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流程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历史事件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主要是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日益复杂的法律风险,引入行业专家,以背靠背的方式,吸收每一位行业专家判断意见,为企业间接复杂法律风险有效识别提供依据;流程分析法主要是将企业日常经营、商品生产、商品管理进程作为主干,根据企业商品服务、或者商品生产组织结构变化进度,从资金往来、人事管理、产品制造或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逐一分解。在得到每一个环节遇到的细小风险后,进行集中整合,获得企业日常经营、商品生产或销售阶段遇到的风险具体形态、风险性质。最终以风险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展示,清晰企业管理层、部门级及岗位级人员提供企业生产管理链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情景分析法主要以识别企业后续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为目标,以前瞻的视角,对整个行业领域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情景分析法的运用,可以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放置于技术、文化、经济动态演变状态下,保证企业风险处置符合最新法律政策及制度规定;历史事件分析法主要是从企业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内外部纠纷、索赔、诉讼及其他执法事件入手,对其所产生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并揭示具有风向性的潜在法律风险,可以为稳固的工作机制形成提供依据。
(二)构建法律风险预防控制机制
从整体社会发展宏观视角进行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更的重要转型阶段,不同类型规则、潜规则相互影响,促使企业在设立、经营、管制等各个阶段承担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法律性风险。这种情况下,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就变得非常必要。
首先,根据企业内部决策行为、经营行为、管理行为、设立行为实施阶段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应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优化完善。综合考虑自身参与市场竞争内部、外部环境,将与法律风险具有紧密联系的核心事项作为重点,利用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细化法律风险事故发生前警告、发生过程控制及发生后补偿规定。并根据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发展阶段及规模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企业规章制度与市场竞争需求相符。
其次,企业主管者及整体员工应强化自身法律风险意识,在现有文化体系及思政道德体系中纳入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决策行为、员工日常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考虑到企业不同员工岗位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类型、起源及后果具有较大差异,应以企业内部培训考核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不同岗位员工及管理者提供对应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知识,以便最大程度降低各个岗位运行阶段出现的潜在法律风险。
最后,考虑到企业法律类型差异,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阶段应制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如对于销售型企业,应将客户资料保密、合同管理、销售网络完善作为重点;而对于生产研发型企业,应将生产技术产权管理、资料管理及研发管理作为重点。同时为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理念有效贯彻落实,企业应强化与类似企业或者关联企业沟通,努力争取在市场竞争中主动权,逐步构建更加平和、稳定的交流體系,为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提供依据。
(三)构建多元化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现阶段企业日常经营、最终决策阶段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多样性,企业可以进行不同类型风险防范机制的制定。首先,借鉴美国市场主导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运行经验,基于企业股权易流动、高度分散、治理成本高的特点,可以在不设置监事会的基础上,将决策权交付给有权威人员,促使其拥有资产控制及战略制定权利。随后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优势,以内部法律顧问为骨干成员,允许总法律顾问直接进入高层。或者促使总法律顾问兼任辅助管理人员参与重大决策,并协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最终策略制定,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合法、独立运行提供有效引导。
其次,考虑到市场主导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成本较高,对于中小型企业提出了较大的负担。因此,企业可以借鉴德国国家公司内部法律风险防范经验,以企业集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允许股东、或者中介组织代理公司主管者执行监督、控制责任。通过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间设置层层监控、相互交织的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各高层参与企业法律风险治理的积极性。
最后,根据我国大众创业背景下小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需要,基于小微企业经营权、所有权重合度较高的特点,可以借鉴日本2002年通过的《商法修正案》内容,在企业内部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逐步推动企业股权及经营管理权向经营管理人员、初创人员共同管理变更,最大限度降低因初创人员法律意识不足导致的法律风险。同时考虑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种长效机制,企业应全方位贯彻落实规范性运作原则,将法律事务机构与各个岗位、各个部门职责体系有机交融,推动企业合同交易、财务管理、对外投资、劳动管理进入规范化、法制化渠道。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法律风险也呈现出多元化、繁杂性,因此,企业应立足法律风险管理监控约束,在内部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阶段企业发展情况,及时、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阶段遇到的法律风险,并制定预先管控对策,以便从根源上防范企业经营管理阶段遇到的法律风险,保障企业平和、稳定运行。
注释:
①刘通.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及其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7(4):98-99.
②陈克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