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2020-04-29高海涛
【内容摘要】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法制管理问题,制约了我国法治社会的稳定运行。因此,本文以企业法律风险表现为切入点,阐述了企业法律风险来源,并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方案进行了合理分析,以期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效率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关 键 词】法律风险;企业;盲目担保
中图分类号:F426.7;TQ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5-0147-02
作者简介:高海涛(1981-),男,江苏邳州人,广东经国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法律风险管控效率。但是由于企业面临法律风险的隐蔽性,导致现有法律风险管控质量无法有效提升,影响了我国企业及整体市场经济环境平稳运行。因此,根据现实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对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方案进行适当探究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一、企业法律风险表现
(一)融资并购法律风险
企业资金筹措、并购操作阶段涉及了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税法等多部法律。一旦考虑不当,就会发生违背法律规范行为。
(二)盲目担保法律风险
盲目担保法律风险主要指中小型企业因顾及亲缘、地缘因素,在不考虑担保对象清偿能力、资信情况的前提下盲目给予担保,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合同法律风险
在企业经营管制阶段,合同法律风险时刻存在于合同生效、订立等各个阶段,对企业内部经营管制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四)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现阶段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企业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缺乏完善约束,导致企业经营管制阶段知识产品法律风险发生概率较高①。
二、企业法律风险来源
(一)法律规定修订频率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法律规定及相关制度处于不断优化完善阶段,导致企业以往合法行为极易出现违反新的法律规定风险的情况,进而对企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造成影响②。
(二)市场竞争对手不正确行为
市场竞争中对手的不正确行为,极易给企业带来不需要承受的法律风险。如部分企业缺乏良好的商标保护意识,导致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商标注册,被竞争对手抢先注册后就会致使其遭受法律风险及利益损失。
(三)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来源,由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人自我认知能力限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漏洞。再加上企业内部个别人员受私利诱导主动进行不合法行为,极易导致企业产生法理风险③。
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方案
(一)加强对新的法律规定的关注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阶段大多沿用传统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而现行法律顾问制度大多倾向于辅助形式的经济法律风险防控,法务人员、或者顾问律师与企业核心策略制定圈距离较远,无法发挥其在企业重要策略制定中的影响力。因此,面对不断更新、完善的企业环境,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法律顾问的重视,构建完善的法律顾问配套管理体系。允许法律顾问利用新的法律规定,结合企业现阶段经营发展需要,对内部重要决策进行修订完善。同时为满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最新法律制度协调统一要求,企业应贯穿多途径、多渠道、多工具原则,在督促法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上,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建立和谐的信息交互链条,以便自身可以从容应对隐蔽性高、无处不在的法律风险。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通过外聘律师的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企业日常经营事务、重大决策运营阶段遇到的专业水平较高、复杂的法律问题,为企业法治工作效率提升提供依据④。
此外,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阶段法律风险机制趋同化发展情况,企业应在引进懂法律、懂管理、懂经济的专业法律顾问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地位,为其设置更加完善的薪资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及培训晋升机制。以激励法律顾问主动优化提升,为法律顾问独立作用的发挥提供依据。
(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表现及来源进行分析,可得出企业设立、运行、发展阶段存在多个内外部法律风险。因此,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阶段,企业应贯彻前瞻性、积极性、实效性及预先防控性原则。从法律风险分析评测、法律风险监控管制、法律风险完善更新三个环节入手,进行闭环形式的法律风险动态防控机制的设置,保证企业运行阶段所面临法律风险的科学类别划分、有效识别及适时完善更新。
首先,在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测阶段,应以现有法律风险识别、分级评定、类别归属及顺序排列为重点,对现有法律风险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调查估测。强化先期案例论述,寻找、追踪企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并进行法律风险清单的具体陈列。随后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运营发展需要及阶段战略执行要点,进行法律风险类别划分方法的恰当确定,为后期法律风险类别划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同时根据法律风险发生概率、法律风险损失范围、法律风险损失程度等因素,可以对现有不同类型风险进行分级评定及顺序排列,最终确定风险等级,为企业风险管控约束提供依据。
其次,在企业法律风险监控管制阶段,在法律风险评测分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依据分级管理原则,以法律风险警报及预防规范为切入点,进行不同類型法律风险警报体系、补救追偿方案及预先控制方案的逐一制定。同时明确主管层、部门级及基层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义务,保证过程管理、事先控制制度及事后救济体系的全面贯彻落实。
最后,在企业法律风险完善更新阶段,企业可以每间隔一定时期对现有法律风险预防、补救、规范机制进行反馈分析。从手段、过程、结果等方面入手,寻找弊端,分析根源,为方案改进及法律风险规范、预防、控制机制实际价值充分发挥提供依据。
(三)强化落实内部管理制度
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企业应依据前期出现的合同风险、融资并购风险、知识产权风险表现,制定对应的内部管理约束方案。
首先,针对企业日常经营发展阶段存在的合同风险,企业应在合同签订前的一段时间,对合同对方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存在与否、合同义务履行能力、自然人成立效力、合同对方法人地位、涉及标的物运行状态、合同对方是否为标的物所有人或者具有标的物处分权利等,进行逐一审查,以降低企业合同签订阶段存在的合同对方缔约能力风险。同时为降低合同欺诈风险,企业应全面贯彻落实客户资信管制体系,在调查合同对方资信状况及资信档案、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对合同承办方营业执照、年检资料、经营范围及法定资格、签字代表人权限进行逐一审查。
其次,针对企业运行发展阶段出现的融资并购风险,企业应明了并购融资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风险类型,在交易方案設计阶段,对法律风险进行预先识别规避。同时根据交易对象类型差异,完善尽职调查体系,以便及时发现融资、并购阶段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随后从定价、估值等方面入手,进行会计财务技术问题的解决。
再次,对于企业商品生产研发阶段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由于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大多发生在生产型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因此,相关企业应注重维护自身著作权或者品牌商标,及时进行已使用商标注册,积极搜集与商标独有权相关证据资料,以保证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同时对于企业无意中侵犯他人商标权或著作权的行为,企业应制定恰当的侵犯知识产权事后补救机制,以便在因知识产权纠纷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出现后,及时主动与权利人沟通,顺利达成和解,降低侵犯知识产权事件对企业形象的不利影响。
最后,为降低企业主管者或所有者盲目担保风险发生概率,应根据企业担保特殊性,在内部构建一套可操作性较高且严谨有序的担保审查、担保审批程序。同时在内部各相关部门间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体系建立,鼓励各部门从本部门视角出发,探究对外担保行为合理性及合法性。强化法律事务部门职责及权限,降低企业盲目担保风险发生概率。如对于财务部门签署授权合同、或者担保合同的情况,必须与相关部门及法律部门进行信息交互。综合考虑企业内各相关部门利益,协调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运行机制,保证担保行为在表面意义及客观层面上与法律规范相符。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竞争规则也朝着透明化、规范化发展,给企业提供了复杂程度更高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企业应主动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及内部管理阶段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以合同风险为切入点,追根溯源,制定完备的处理策略,降低法律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事务稳定运行的影响,保障企业平稳运转。
注释:
①袁鹏.优化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思索[J].法制博览,2016(23):100-101.
②李娴.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16-17.
③王国平,乔航,钱文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知识经济,2017(8):89-90.
④杨镇煌.论我国企业劳务外包的法律风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