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学生疑病现象探析和解决策略

2020-04-29袁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解决策略

袁丹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在所有人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本文从当前常见的疑病现象入手,探讨了其与健康焦虑和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的关系,并从突发疫情本身的严峻性、网络信息时代的特殊性、疫情期间生活环境的封闭性、个人性格的特异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疑病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从专业心理咨询、疑病者本人及家长的角度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疑病现象;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1-0071-04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在所有人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笔者曾在心理咨询热线中接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初一男生,疫情开始之初,肠胃不舒服,在家吃了药就痊愈了。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以及居家隔离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内心开始越来越焦虑。总是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有时是头痛,有时是肚子痛,希望家人带自己去医院检查。家人认为疫情期间,最好不要去医院,他就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因此经常发脾气,引发亲子冲突。

这是一例典型的疑病现象,疑病现象如果继续发展,则会成为疑病症。借由这个个案,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学生疑病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一、疑病现象

(一)疑病现象相关概念

胡雨濛[1]在研究中指出,从古至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强化了人们对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知。疑病症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虽然经医学排除仍难以释怀,因而产生健康焦虑。健康焦虑是一个连续的症状谱:一端是对身体感觉的忽视或轻微关注,另一端是强烈的健康恐惧——这种极端的状态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被称为“疑病症”,是躯体感觉的夸大和认识上的曲解,主要症状包括对疾病的恐惧、躯体的先占和长期求医[2]。

陈光敏[3]在《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式》中指出,疑病症的症状,按CCMD-2-R的表达,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病人诉述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医生的解释不能打消病人的疑虑,病人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有反复的强迫行为但排除强迫症、抑郁症等。

综上所述,疑病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的观念,同时经常伴有焦虑情绪和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但并非强迫症。

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疑病症患者内心都会持续有这种观念:“我虽然没有去医院进行诊断,但总是觉得我有肺炎症状,我身体哪都不舒服,我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疑病症患者一直深受这种想法的困扰,以至于严重干扰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家庭关系,这就需要及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种焦虑和恐惧,但不会一直持续。

(二)疑病现象的表现

这次疫情中,很多疑病者都会有下列表现:

(1)非常敏感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以及体温的变化,也有的人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胃疼、胸闷等身体不适现象;

(2)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询相关的疾病症状;

(3)脑海里不断回忆自己的行动路径和接触的人员,反反复复回想;

(4)回避一切他们认为可能构成健康风险的地点和活动;

(5)反复洗手、消毒、量体温,停不下来,反复纠结一些细节问题;

(6)不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在当前不便去医院的情况下,反复要求家人陪同去医院检查。

二、疑病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突发疫情本身的严峻性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具有传染性强和破坏性大的特点,还具有突发性,使得对疫情的防治难度加大。疫情的突然爆发,必然会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对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而在现代是考场”,它不仅考验着一个社会的公共健康体制及伦理基础,也考验着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的伦理价值观和执政能力,更考验着每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4]。中学生在面对突发疫情的严峻考验时,作为身单力薄的个体而言,产生心理波动在所难免。趋利避害是人类本能,恐慌实属正常反应。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特殊性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居家隔离期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很多,网络就成了大多數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人际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医疗信息,帮助外行的人理解健康和疾病,也为他们的症状提供解释。但同时,搜索引擎也把大量未经筛选、过滤的信息一并推向大众,交由他们自己选择。在应接不暇、接踵而来的信息面前,一些人特别是处于心理动荡期的中学生容易“无所适从,心绪不宁,产生焦虑、浮躁或恐惧情绪”[5]。

此外,网络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交互性,人们在虚拟世界的言行更接近潜意识,更多地体现了内心的欲望和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当我们面对网络时,这种安全的需要也普遍存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很容易让人缺失安全感。当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内心便会产生矛盾,由此引发恐慌等不良情绪。

(三)疫情期间生活环境的封闭性

疫情期间,除了少数特殊人群,大部分人被要求居家隔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R)曾资助了一项研究,此研究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埃博拉、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马流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显示了隔离所带来的广泛的心理影响,包括创伤后应激症状、抑郁、愤怒和恐惧感,以及药物滥用等。

居家隔离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间学生们把教室搬到了家中,开始了线上学习的新模式,相当多的父母也因疫情停工、停业、居家办公,宅在家里。原本一天见面才几个小时的家长和孩子,突然就“抬头不见低头见”了。对渴望独立自主的青春期学生来说,由于对疫情的恐惧,各种信息的轰炸,不能出门,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和同学结伴玩乐,以往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作息时间全部被颠覆,会出现过度的焦虑、恐惧、无聊、不安等情绪。而大多数家长也有自己的事情和情绪要处理,都希望孩子听话、听指挥、不添乱,各种情绪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发酵,亲子冲突一触即发。

在此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会进一步缺失,容易通过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過分关注释放情绪,寻求家长的爱和关心。

(四)个人性格的特异性

引起疑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躯体、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与疑病密切相关,其中,患者的个性特征是公认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善思多愁、敏感内向、追求完美的人比较容易罹患疑病症,“病人的病前个性多为敏感、多疑、孤独、自怜、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十分关注自己的各种外在体征,如脸色、舌苔、体重等,也十分在意躯体感受。

具有疑病症倾向的人,常会有不太健全的性格和习惯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一旦有所追求,便不容有一丝瑕疵,习惯以最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事实上却难以如愿。同时对别人也有较高要求,当要求无法被满足时,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怨恨感。于是,这些人很容易陷入完美的理想和并不完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之中,使自己无法解脱,导致心理失衡。

三、疑病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认知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

疑病现象主要来自某些非理性的认知和一定程度上的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症状严重时,要及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情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这种观念的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自身不合理的情绪与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其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信念,使之转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对于强迫性认为自己身体生病及强迫看医生的行为,可以运用森田疗法加以缓解和治疗。森田疗法的核心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认为:对于负面情绪,你用多大的抵抗力想排除它,它就会以相同的反抗力顽强地表现自己。控制情绪的中枢并不在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系统,而主要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协调控制的,所以单纯依靠主观意志企图直接抵抗和消除负面情绪是难以奏效的。疑病症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关注—烦恼—更关注—更烦恼”的恶性循环,森田疗法理论把这种恶性循环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许多临床经验证明,只要坚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和做法,就能打破由“精神交互作用”形成的恶性循环[6]。

(二)自我应对策略

1.调整认知,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人在陷入思维怪圈时,往往容易忽略事物的多面性,倾向于将思维聚焦于负面结果上,例如:“我嗓子痛,偶尔还咳嗽,我是不是感染了病毒,要不要去医院?”“如果我中招了,据说现在医疗资源很紧张,我会不会得不到医治,会不会完蛋?”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再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担心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吗?”“现在是疫情爆发期,此时去医院妥当吗?”“如果真的发生了担心的事情,我可以做什么应对它?”如果居住地离疫区较远,相对而言感染的概率较低,不必过于担心焦虑。此外,还可以查阅权威机构发布的自检指南自助。

2.尽量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常识,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减少未经证实的信息输入,促进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和转发。不在睡前大量浏览信息,合理作息,早睡早起多运动。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力所能及的个人防护。

3.罗列出所有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能平时很想去做但是没有时间,不如趁这个超长假期,一个个去执行并用心感受其中的乐趣。例如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刷一部平时没空追的网红剧,享受与爸爸妈妈一起宅在家的美好时光,帮他们做做家务,或者一起研究美食,通过网络与朋友交流,劳逸结合地复习功课等,不要让自己空闲时间太多,适当转移注意力。

4.尝试各种身心放松法

焦虑情绪袭来,感到坐立不安时,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伴随音乐做一些放松身心的小练习,如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正念冥想等。这些练习可以有效放松我们紧绷的肌肉,缓解焦虑的情绪。

也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关注自身的身体感受转向关注外界的变化,如每天花10分钟:仔细分辨自己听到的窗外的各种声音,试着根据不同的声音区别声音的来源;仔细观察窗外阳光下的花草树木的形态、飞鸟的飞行轨迹;仔细分辨空气中的各种气味等,然后体会一下自己身体的感受是什么。

(三)家长的应对策略

1.帮助孩子理解有些焦虑是想象出来的

家长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理解和接受孩子的不安和恐惧,跟孩子坦诚分享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不安,同时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尊重、关注、接纳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温暖的支持,比如拥抱、拍肩膀或后背等温暖的身体抚触。

2.丰富居家生活,同时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做哪些事会让自己情绪放松,把它们逐一列出并去执行,比如做游戏、写日记、听音乐、做家务、适当运动、保持沟通等,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同时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同时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样既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增加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沮丧情绪。

3.换个角度看问题,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我们的情绪很大程度受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所影响。当我们或孩子的情绪太过负面,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我们就有必要检视自己的认知模式是否合理,比如是否太“以偏概全”地解读信息,是否过于“绝对化”地思考问题,是否把结果想得太“灾难化”了,是否太过于关注负面信息等。如果在无意识中掉入了這样的思维陷阱,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及时调整。特别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我们更需要给孩子作出示范,如何用更合理、更具成长性的思维模式去看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增强信心,避免过度恐慌。

家长要注意信息筛选,避免孩子遭受过多负面信息的刺激。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当下”具体的事实和数据,特别是关于疾病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方面的信息,避免过度不合理的担忧;和孩子一起“回顾”过去我们面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引导孩子看到人的能力和潜力;和孩子探讨对“未来”的期待,以更长远和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暂时发生的阶段性事件。

4.接受特殊时期,发展灵活的应对机制

这次疫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限制,时间一长,很容易让人心生烦躁和抱怨。但如果接受我们“受灾”了的事实,反倒能更加安心于当下,因为灾难本就意味着各种恐慌、失序、混乱和危险。当我们处在灾难之中,遇到的所有不好的状况,都可以放到“受灾”的概念里。至于“受灾”所容纳不了的好事,比如还能和家人在一起,还能享受城市的某些便利,还有时间读书和看电影等,那简直就值得庆幸了。所以我们不妨把现在当作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特殊体验,用特殊的方式去应对它。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记录它,当作将来一段特别的回忆。慢慢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让他们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够更灵活地去应对突发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雨濛.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与“恐慌”——基于疑病者疾病叙事的文本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18(1):112-118.

[2]Fergus,T A & Valentiner, D P. Reexamining the Domain of Hypochondriasis: Comparing the Illness Attitudes Scale to other Approaches[J]. Anxiety Disorder,2009(6): 760-766.

[3]陈光敏.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式[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2060-2062.

[4]张斌,王瑞丽.突发疫情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123-124.

[5]徐琼.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查[J]. 当代传播,2008(5):76-78.

[6]黄美珍,朱晓英,吕美珍,兰胜作.团体森田疗法对疑病症治疗的对照研究[J].江西医药,2010(5):463-465.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外国语学校,宁波,31512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解决策略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