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焦虑共处
2020-04-29易利民
易利民
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年这个春节很不一样,不断发展的疫情既牵动也扰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为了做好防护工作,疫情期间,大家基本上都选择少出门,少聚集。因此,绝大部分时间,每个人都只能待在家里。在感受家的温暖的同时,也多了一些敏感的情绪,越来越多的朋友相互倾诉,他们的很多负性情绪(恐惧、焦虑等)在亲子、夫妻之间不断蔓延。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对亲人或自己的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方面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当事过境迁,焦虑状态就自然解除。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按照“用进废退”的进化原则,既然一个情绪被保留下来了,就说明这个情绪是有作用的。比如焦虑这种情绪的意义是让我们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引导人如何迅速地采取措施,紧急调动自身各种资源,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情出现严重恶化的趋势,使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以保护自己和身边人。
比如生活中,看到对面突然冒出来一条恶犬,几乎所有人都会紧张,出现心跳加速、冒汗等生理变化。这时候的高度情绪唤起,是让我们以最快速度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是防卫还是赶紧逃掉。再比如这次疫情,当大家听到口罩、酒精等有帮助,我们会连夜排队去抢购。遇到危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为什么这次疫情给大多数人带来了无法忍受的焦虑感?一个明显的诱发因素是外界事情的暂时不可控导致或加重了个体的失控感,我们的失控感一点点地放大:好像怎么努力,都无法控制外界的情况,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那种莫名的焦虑几乎要把自己淹没。
不可控感也叫不确定性,从大脑的本能反应来看,如果大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然就無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自保。大脑会本能地进入一级警戒状态:提醒我们情况很危急,需要确保自身安全。我们可能会感觉脚下的地面随时会裂开,头上的天花板随时会被粉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都只是大脑应对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
焦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之一,学会和其共处是我们一生的功课。首先是接纳。不但接纳这种情绪,也接纳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抗拒。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有些人一生可能都在与之抗拒,结果总是失败。接纳不是鸡汤口号,是我们学习与之相处的基础,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后来的升华。当负性情绪来袭,每个人都会本能地选择抗拒,希望这个情绪快点离开自己,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个时候,强迫自己接纳这种负性情况,也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外界的不可控感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我们不妨通过做一些事情增加自己的可控感。比如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看多少页自己喜欢的书,做一段瑜伽,炒个什么样的菜,打扫一下卫生……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外界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和失控。当自己的生活慢慢形成一种规律,焦虑也在一点点减少。
想起一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在这场战役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我们一般人虽然不能上前线,但并不是无能无力的,在家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让自己更好一些,让自己的家庭更安全、更温馨一些,让整个社会的正能量更多一些。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