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博弈分析
2020-04-29韩华杰
韩华杰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行为与其相辅相成,存在很多普遍的经济学现象,其中包括信息不对称。在经济交易的中,一方拥有或者了解对方不知情的、某个方面利于交易的信息,就可以占据信息优势,实现以偏离市场均衡价格的位置达成交易,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大众认可的优势信息的信息红利。众多研究表明,所有可能的代理人都具备部分私人的信息,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即委托-代理,来识别双方的真实情况,在此过程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根据激励约束机制,设计适当的合同关系可以很好的解决两类问题,但确定合适的合同是一个复杂的博弈。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论的方法,对风险投资过程中投企双方的博弈进行分析。由于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传统的银行贷款占比较大,故以银行为投资者代表。
一、完全信息下的企业与银行的静态博弈分析
图1 完全信息下企业和银行的博弈树
目前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现象,虽然现有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很多,但更广泛的还是传统的银行借贷,这个比例占到总比例的近50%。但是据调查显示,传统的融资方式仅占银行贷款的20%,上述情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基于完全信息博弈分析银行和企业之间融资的博弈。
博弈理论强调具有冲突和一致性利益关系的个体之间决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反映了社会成员关系的本质,故在企业和银行的博弈中,两者都希望自己在这场博弈中得到最大的效益。下图1所示是博弈两方的博弈过程所构成了一个博弈树。
左图中,诚信是指若企业执行合约,到期偿还银行本息,则认为信誉好。不诚信是指若企业违反合约,即到期不偿还银行本息,则认为信誉差。博弈树的叶节点分别表示企业和银行两方博弈选择的收益。 其中M代表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金额;R代表银行发放贷款,企业按时还款,银行所得的贷款利息收入; E表示企业因得到银行贷款,从而用此贷款经营所得收益。即(R,E)表示银行选择发放贷款时,同时中小企业也选择诚信时,银行和企业的收益分别为R和E;(-( M+ R), M+ R+ E)则表示银行选择贷款,企业选择不诚信时, 银行的收益是-( M+ R),企业的收益是 M+ R+ E等。
对于银行来说,第二阶段存在两个节点,但是选择权在企业手中,故企业依据最大收益的原则会选择在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不还款,即(-(M+R),M+R+E),银行知道企业的决策故会选择不贷款给企业。对于企业来说,第二阶段的选择是有主动权的,M小于M+R+E,企业仍会选择不还款,所以这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不贷款,不还款),即(0,0)。这就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囚徒困境”。
二、不完全信息下的企业与银行的静态博弈分析
基本假设
参与人:为中小企业,银行;且两者均为“经济人”,追求最大收益
企业类型:诚实按时还款的企业、不还款的企业
变量定义:M、R、E同完全信息假设含义
企业诚实还款的概率为P
一般情况下,银行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面,企业为获得贷款而编制不真实的会计报表。银行根据其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该企业属于“诚信企业”(概率为P)还是“不诚信企业”(概率为 1-P)。假定银行发放贷款,如企业不诚信时,银行的收益为 -1,企业收益为 1;企业诚信时,银行收益为1,企业收益也为1。但如果银行不贷款,企业也不诚信,双方的收益都为0,企业选择诚信的概率为P,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 双方获得利益分别为:
表1 不完全信息下企业和银行的收益矩阵
对于银行来说,第二阶段博弈存在两个分支节点是“与”联系,即(P, 1) 和(1-P, 1)两个节点。因而节点 B1 的值的选择取决于P和1-P的大小。P值越大,代表的是企业诚信度高,其接受银行贷款的概率也越高。因此,除考虑成本外,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完全取决于概率P,即银行推断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三、总结
我们在前文已经通过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模型分析,总结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需要银行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所引起的融资市场失灵问题是双向的,故银行和企业应相互发展,共同面对解决问题。企业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向银行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让银行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动态和资信状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在面临众多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要以博弈的视角、多角度的全面考虑问题,政府作为媒介,应提高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以及管理力度,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信誉的同时增强企业信誉透明度。同时,改变银行对企业融资的旧观念,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可能性,才能使得企业取得长远发展。
(二)政府应从外部实施扶持与保护政策
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时,认为政府作为一个外部督促力量,应完善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政府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系统和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鼓励、推动社会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评级标准客观公正。另方面,鉴于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应考虑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担保信用。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制度,包括法律效应和架构体系等,积极推进银行和信用担保之间分享贷款风险,有效解决企业担保和贷款难的问题。而银行得到了客观的企业数据,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改善企业自身信誉
在银行决定对企业发放贷款中,有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其最基本的标准即企业声誉。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是应积极提高企业的自身信誉,诚实企业,更容易得到银行贷款,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目前一些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过于追求企业的利润,倾向在企业运营中选择短期利益,类似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等投资者的准确判断,造成融资难的恶性循环。面对类似问题,小企业在运营中,要把自身信誉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做到诚实守信,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誉度。另外,企业要重视发展战略远,关注长远的利润追求,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企业财务经营信息的分析,此时企业本身要想更大程度上获得银行贷款,就更加关注本身的企业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让银行最大程度了解企业的信息和改善企业在贷款系统的评价,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可消除银行与企业在贷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四)改善银行贷款条件
首先在我国实际生活中,小型企业遍地开花,多如牛毛,其数量更是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但是在融资方面,大型企业的融资能力却远远高于小型企业,其企业信誉和可靠性更高,甚至于高于银行的贷款相关规定,相对小型企业在贷款过程的层层碰壁来说,后者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存在是因为银行从自身贷款风险出发,减少不良资产、坏账和呆账的目的,设定多样的贷款门槛要求所致,而这种种种要求,大型企业更易达到,其所规定的贷款条件,一般的小型企业规模很难达到,这加剧小型企业贷款难度。从以上情况出发,银行应该从贷款门槛出发,“因地、因行业、因企业制规定,做到多样化的贷款规则,并根据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更新完善银行的贷款方式,同时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和经营前景,取消复杂的贷款形式和还贷业务,使得银行的风险保持在可接受内,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更促进优秀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