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优势转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2020-04-29罗君名

市场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

罗君名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58)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乡村旅游发展出现乘数加速之势,包括生态观光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诸多形式在内的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与整合,并成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发展趋势。客观上讲,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乡村地区生态优势转化基础上的,可以称之为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偏好或生态依赖。这里所言生态优势转化,是指乡村地区具有优越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因而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在这些生态优势转化基础上,实现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显然,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始终是一个乡村振兴研究热点,这里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例进行探讨。

一、研究文献回顾

基于生态优势来发展产业,这是环境资源的利用问题;而产业的发展又必须能维护与提升生态优势,这是产业发展的导向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便是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2013)指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李晓西、刘一萌、宋涛(2014)借助“人类绿色发展指数”测算,发现中国在123个国家中排名第86位,尚处于浅绿色发展水平阶段,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张军(2014)认为树立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融合观是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刘耀彬(2015)研究指出,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郑长德(2016)认为民族地区应当大力践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间相辅相成的“三赢”包容性绿色增长。单晓娅、潘康、腾文(2016)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现状时指出,建立生态示范区、实验区,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容贤标、胡振华、熊曦(2016)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度时发现,该耦合度存在区域差异,但与经济发达程度趋于一致。钟林生、曾瑜皙(2016)提出不同旅游目的地需要结合不同的生态背景、旅游发展目标与要求、不同的开发场景探索适宜的绿色开发模式。高世楫、李佐军(2017)认为当前亟需完善绿色产业生态,形成以绿色产业链为核心的竞争力。张媛(2017)认为生态资本运营是绿色发展应有之义,生态资本的现实载体就是生态产业。胡芬、郭清霞(2017)认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绿色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尚群昌(2018)研究指出,发展生态旅游业,要注重生态景观、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大主题,积极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目前,理论与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农村特色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乡村旅游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备受关注。但是,仍然需要清醒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找到一条既能立足于乡村地区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又能维护与提升生态优势的发展路子。

二、基于生态优势转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是环境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

乡村旅游依托乡村地区自然空间及环境生态系统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因素是农村自然风光、地域文化风情,在很大程度上讲,乡村旅游是借助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与乡村文化特色来取胜的。从环境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实现方式,可以运用游客旅行费用法、景区门票收入累计法、游客消费累计法等估算特定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单纯的外在的绿色发展规制及政策引导相比,乡村旅游作为环境生态服务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方式,符合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初衷、意愿,因而效率往往会更高。环境生态服务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在旅游业增收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环境生态服务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乡村旅游收入的份额,而保护生态环境是维系生态价值持续提高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乡村旅游是实施环境生态保护性开发的最佳产业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能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成为现代产业选择和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准。旅游业本身对生态环境具有很高强度的依赖性与非常广泛的直接接触体验性,它是维护生态文明的最靠近前线的集群式产业与主力军,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及其实践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高度契合。就乡村旅游涉及的主要产业而言,虽然具有较高的自然资源依赖性,但潜在的生态风险比起工业制造业总体要低很多。借助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来塑造乡村旅游生态品牌,完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水上娱乐、森林与温泉养生、乡村文化等旅游功能,能较快地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详见表1)。

表1 乡村旅游功能区主体产业群一览

(三)乡村旅游是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平台或方式

乡村旅游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借助的就是日益广泛存在的旅游新场域——感知、参与和互动。所谓感知,就是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居民对乡村旅游自觉产生的利益足迹、利益关系、利益共鸣与信息传播活动;所谓参与,就是旅游目的地居民以什么方式、在多大范围、多高程度上参与了乡村旅游的所有活动,比如文化元素参与、就业参与、投资参与、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社会融入、景区综合治理、生态文明维护、乡村发展政策及制度诉求等;所谓互动,就是通过旅游目的地的主客间互动、各种领域的多维立体互动来演绎乡村旅游的内涵、实质与综合作用、影响,具体互动内容包括经济互动、文化互动、价值观互动、全方位交流学习、社会行为模式调适等。特别是借助各地全域旅游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到乡村地区的千家万户。

(三)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性决定其地区主导产业地位

乡村旅游不仅与自然环境直接关联,它本身还涉及人文社会环境、各种经济产业、地区行业管理、社区治理等诸多内容。就全域旅游模式来看,旅游目的地全境的每一个角落都与旅游活动产生关联。就一般旅游经济活动而言,“吃、住、行、购、娱”各要素遍及社会经济生活的若干方面,旅游业的前向、后向、旁侧产业联系非常广泛,与文化、娱乐、科技、体育、农林、工业、商贸、会展、交通、公共管理等相关产业、行业能实现多维度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进步。因此,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地区生态优势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会通过自身的产业经济运动联合若干产业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产生多层次的极为复杂的影响;处理好乡村旅游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就能对其他产业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能发挥旅游主导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面效应,实现乡村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生态风险

若干地区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并非“零污染”产业。如果乡村旅游开发及发展模式选择不当,就会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限的乡村旅游资源会面临过度开发与索取的巨大压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景区污染。景区污染经常指面源污染,即景区生活垃圾、污水、废气、废弃物等造成的污染。相对于城镇的生产、生活功能集聚区而言,乡村旅游景区污染具有分散化、轻度化、季节性等特点。其中,旅游景区作为最主要旅游功能区,该区域越大,污染的分散化特点就越明显;而旅游业的集群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的索取程度相对于生产制造业而言,总体要偏低一些,所以该污染一般是轻度化的;旅游业对自然气候、季节变化、游客季节偏好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污染也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但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旅游需求短期迅速扩张之间势必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就乡村旅游景区面源污染来看,其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各类游客在景区消费后丢弃的塑料袋、瓶罐、果皮等垃圾;二是景区各种服务设施因提供旅游服务带来的伴随垃圾与污水;三是超负荷游客接待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游客自驾大量涌入景区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四是旅游开发中“破坏性建设”及景区城市化负面影响,景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固体建筑垃圾丢弃;五是分布在景区及其附近的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带来的生产性“三废”污染。旅游地产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区产生侵蚀,比如填海造地对海岸基线水生态、珊瑚生存环境的破坏等。因此,必须正视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生态风险,寻求一条既要基于生态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又能反过来维护与提升生态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

四、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机制

基于生态优势转化的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机制包括外生引动、内生驱动、技术可行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外生引动

外生引动是乡村旅游新时代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通过界定与明晰自然环境资源产权关系,发挥绿色发展规制及政策引导作用,让乡村旅游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所言自然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的明晰,是指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在产权主体结构、主体行为、权利指向、利益关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便于乡村地区推行市场化、产业化机制;所言绿色发展规制及政策,是国家或地区层面的有关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监管问责、财税金融、产业发展、投资导向、贸易交往等制度及政策的统称,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中能很好地处理好投资行为、资产收益、生态保护、产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就乡村地区而言,目前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基本形成,外生引动逐步到位,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正在融入绿色发展实践之中。

(二)内生驱动

内生驱动是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各类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与绿色发展高度契合、协调一致,乡村旅游的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势头强劲。实际上,乡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多是内生的,是根本的内在的利益诉求,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在自觉守护青山绿水,守护自己的生存根基、生活环境。一方面,越具有原生态性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就越稀缺、越贵重,因而要注重在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维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存在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和不正当的、过分迎合经济利益的乡村旅游开发,必然会破坏现有自然生态,与绿色发展要求相悖。当地政府需要正确引导与约束游客的旅游行为与外来市场主体的投资开发行为,要与当地居民达成利益共识、利益均衡,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可行

技术可行是指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上存在客观可行的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技术支持系统,比如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清洁生产与废物再利用技术等。关键是需要通过“乡村旅游+”的有效形式积极推行绿色开发、绿色经营与管理创新,引导旅游消费切实遵循绿色、环保、节约的原则,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从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可行仅仅提供一种必要的发展条件,需要通过前述外生引动、内生驱动方式才能让该发展变成客观现实。从系统论角度看,上述三者都不可或缺,它们共同构建完整的基于生态优势转化的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机制。

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机制示意图

五、政策建议

前文分析,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地区生态优势来发展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生态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这是乡村旅游绿色发展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客观要求。

第一,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生态环境依法治理的轨道。基于自然生态承载力来实施乡村旅游功能区及生态功能区分类管理计划,严格划分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风景区、户外娱乐区和城镇旅游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增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生态意识,在旅游产品、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等方面实现生态化创新,在乡村旅游设计、开发、供给上体现原生态理念,遵循环境生态容量要求。

第二,积极治理乡村旅游景区面源污染。构建旅游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注重“环保、健康、安全、效率”。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旅游景区实行交通管制,严禁高污染机动车进入,限制私家车进入。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引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景区服务设施全面开放,生活污水及各类旅游垃圾激增,必须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与污水无害化处理。这样,从点点滴滴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力地推进乡村旅游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三,推进乡村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通过特许经营、授权经营、市场契约等方式清楚界定环境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收益权等,明确政府、企业、集体与家庭在环境资源方面的权责关系,引入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机制,实现经营制度与产权制度创新,将环境资源产权置换成乡村旅游经营要素,实现剩余索取权,获得保值增值的机会。

第四,推行与乡村旅游配套的各类服务设施开发建设的绿色评价标准。强化对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及建设项目环评,严格对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监察。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严格落实低碳建筑标准,推进新能源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中的应用,比如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及成套设备,积极推广新型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建筑材料及其工艺。

第五,注重旅游目的地社区治理,确保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生态共治并从中受益。在乡村旅游规划初期阶段听取当地居民意见,让当地居民了解旅游规划和实施进展情况,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旅游开发的利润返还给投资者和当地社区;通过补贴和制定保护政策等方式,发动乡村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增强全员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机制、地区自然生态共治格局,建立起坚强的绿色发展后盾。

猜你喜欢

绿色旅游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