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功能介入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4-29刘丽萍郑成胜段军富李云静
刘丽萍 郑成胜 段军富 李云静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 1 市场部回访中心 2 骨一科 458030
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大多由高能量暴力导致,常合并腹部、颅脑、其他损伤,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制动,易引发关节僵硬等一系列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致使肢体出现废用性萎缩,引起下肢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等症。研究指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静脉回流,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加速骨折愈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本文选取我院骨外科91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术后患者应用早期功能介入锻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外科2017年2月—2018年2月91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术后患者。纳入标准:经CT及X线片确诊,符合《实用骨科学》诊断[2];为新鲜性骨折;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既往下肢功能障碍者。行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0~60(39.90±9.90)岁;股骨干粉碎性骨折14例,胫骨干粉碎性骨折16例,腓骨干粉碎性骨折15例。观察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20~60(40.01±10.02)岁;股骨干粉碎性骨折16例,胫骨干粉碎性骨折14例,腓骨干粉碎性骨折16例。两组患者入院资料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1个月后行常规康复锻炼:患者于床旁自主锻炼或家属协助下行被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电刺激,治疗途中据患者自身条件选择合理参数,隔日或每日1次。观察组行早期功能介入:依据骨折部位、固定长度制定早期锻炼方案,术后患者卧床并抬高患肢,配合间歇性气压泵治疗,术后3d患肢末端及正常关节于不同方向活动,15~20次/d。复位固定后3~5d,行肌肉等长、等张收缩训练,2组/d,15次/组,6~10s/次;踝关节于远、近端最大限度跖屈、背曲,15次/d,持续10s。术后4~14d,有效保护患肢情况下,于床旁行肌肉训练,包括患肢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趾长伸肌收缩,10~20min/次,3~5次/d。术后3~6周,指导患者使用弹簧足垫行伸膝抗阻锻炼,10~20min/次,3~5次/d。待X线复查骨痂形成后,指导患者拐杖正确使用方法,协助其下床锻炼。术后6~8周,练习无负重下患肢扶拐站立,并开始尝试独立行走,逐步增加锻炼强度,时间2~4周。术后8周,行单拐步行锻炼及弃拐负重练习,增加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患者出院1~2个月X线复查,根据骨折恢复状况行院外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感染、下肢肿胀、骨折不愈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对比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3)于术后3、6个月、1年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3]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共分为8个维度,分数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2 结果
2.1 并发症 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下肢肿胀1例、压疮5例,并发症发生率20.00%(9/4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0例、下肢肿胀1例、压疮1例,并发症发生率4.34%(2/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44 2,P<0.05)。
2.2 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注:组间对比,t=2.809 0、1.722 4,#P<0.05。
2.3 Lysholm评分 对照组术后3、6个月及1年Lysholm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分)
注:组间对比,t=5.066 1、3.246 6、2.249 8,#P<0.05。
3 讨论
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基础在于复位、固定,核心在于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是其治疗关键所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有效预防骨折缩短、旋转、成角等不良情况发生,为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提供稳定环境,对其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奠定稳固基础[4]。
本文探讨了早期功能介入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高于观察组,术后3、6个月及1年Lysholm评分低于观察组,结果与赵先彬等人[5]研究一致。下肢骨折患者因患肢制动与疼痛原因,长期卧床于被动体位,静脉长期受压,血液流速减慢,同时骨折、手术均会致血管损伤,引发血小板凝集,进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肿胀,甚至肺栓塞,危害患者生命。早期功能介入锻炼于患者术后卧床并抬高患肢,配合间歇性气压泵治疗,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固定长度制定早期锻炼方案,有效减轻患肢疼痛,减少制动时带来的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减少压疮的发生;同时加速患肢血液淋巴液回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渗出液及纤维蛋白于骨折区域沉积,有效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肢肿胀的消退。早期功能介入通过肌肉舒张、收缩及负重练习产生一定机械压力于骨骼,促使钙离子沉积,形成有效刺激,加速骨骼形成,减少骨折愈合时间;运动过程中所产生应力刺激,促进骨胶原纤维新生并正常排列,防止组织正常功能退化,同时利于关节软骨处关节囊滑液渗入,刺激关节处间质细胞再生,对关节正常生理功能进行修复,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早期功能介入于患者不同康复时期,制定不同康复训练,术后早期,处于炎症多发期,康复锻炼以等长肌肉收缩为主,关节主动、被动活动为主,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坏死、炎性物质吸收,预防粘连、水肿,加速骨折愈合时间。术中晚期,患肢为骨痂形成时期,运动时间延长、运动强度的增加,恢复患者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以达到促进骨痂形成,防止关节粘连与瘢痕。
综上所述,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应用早期功能介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下床活动和骨折愈合时间,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