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路径干预对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0-04-29林金云
林金云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 51018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中风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增高的趋势。据报道,我国中风年发病率为2.2‰[1],该病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患者中风后其生活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均明显降低,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阻碍其康复[2]。中医情志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言行、态度、护理干预措施等减缓或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其恢复。本文对中医情志护理路径干预对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3例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3分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分。均排除合并严重肝肾肺部功能疾病、有精神病史、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1.25±4.71)岁;对照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1.63±4.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包括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情志护理路径:(1)制定情志护理路径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患者证型、治则,制订情志护理路径表。(2)疏导解郁:根据路径设置采取疏导解郁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解其郁结。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良性语言暗示,通过移精变气法转移其注意力,将其意念集中在丹田,以疏通气血、调整脏腑气机,缓解其负性情绪。同时为患者讲解中风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等,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疏导解郁从入院第1日开始,隔日实施1次,30min/次。(3)音乐治疗:入院第2日始进行音乐治疗,为患者播放不同的音乐,3次/d,患者佩戴专用耳机,上午、下午、晚上分别播放轻快明朗、舒缓婉转、宁心定神的音乐。耳机分贝调整在患者感觉舒适的声段,音乐治疗30min/次,3次/d。(4)穴位按摩:入院后第4日起对患者实施穴位按摩,护理人员均经过规范推拿技能培训。睡前选择印堂、百会、内关、四神聪等穴位,进行揉法、按法按摩,呼气时按揉下压,吸气时放松,18次/min,每穴按压36次。(5)情感支持:护理人员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服务、温和的语言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其支持、关心,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情感支持方法方面的培训,鼓励病室相同病症患者之间多进行交流。两组患者均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和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2.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周、2周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8.08%(51/52),对照组为84.31%(43/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P<0.05)。
3 讨论
焦虑、抑郁均是中风患者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症状。患者得知自己中风后,担心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后遗症等,常出现紧张、恐惧、悲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有冲动、自杀倾向[4]。据报道[5],中风后焦虑症的患病率为62%~79%,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0%~50%。上述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甚至使病情加重。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情志过度兴奋或抑制,均可引起机体气血不畅、经络阻滞、阴阳失调,进而损伤五脏。因此中医非常重视情志调节和心理护理,并在安神静志、调畅情志、借情移情等方面有较好的优势[6]。情志护理以中医五志七情学说为指导,通过护理人员行为、语言、态度等对患者情绪产生影响,使其消除或减少心理顾虑,缓解负性情绪,进而改善躯体症状,达到以情调病、以情治病的目的,促进患者康复。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护理标准化工具,由医护人员共同合作,制定最恰当的照护路线,按照既定的顺序、时间实施护理计划,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照护[7],并节省医疗资源,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笔者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将中医情志护理路径纳入对中风患者负面情绪的心理调节。首先在对患者病情、心理特点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情志护理路径表,开展疏导解郁、穴位按摩、音乐治疗、情感支持等护理活动,各项护理活动均严格按照既定时间和顺序执行,使护理更有计划性、连续性、针对性、协调性。其中疏肝解郁可协助患者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调畅气机;特定的穴位按摩具有安神静志、舒肝解郁、醒脑开窍之功效,并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对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具有一定作用;音乐疗法通过听觉刺激,影响患者大脑皮质活动,增强其产生新的兴奋灶,并通过神经刺激使脑部血流量增加,改善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减轻脑损伤,促进脑部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的发生[8];而情感支持使患者得到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上述护理活动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安神静志、调畅气机之功效,从而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本文中,观察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路径干预后,其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心理护理的对照组。常规心理护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患者负性情绪,但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医情志护理路径通过语言疏导、音乐疗法、穴位按摩等方法,使患者认识与行为相结合,端正态度,改变不良行为,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中医情志护理路径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因此,中医情志护理路径不失为改善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良好的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