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瓢壶的前世今生

2020-04-29沈国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画家紫砂壶紫砂

沈国平

从我们当下常见的紫砂壶造型中,总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质朴无华却兼有端庄典雅的外形气质,在众多的紫砂壶造型中享有着令人敬慕的一席之地,名贯古今,长盛不衰。就如同其他传世的经典一样,石瓢壶之所以让人爱不释手,除去外形本身的因素之外,也离不开其传奇般的的发展经历。

一、紫砂石瓢壶诞生之前

紫砂壶诞生的时间历史上大致处于宋末明初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饮茶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紫砂茶具可以说正是因茶而生的,其迅速的适应了以冲泡为主的散茶饮用方式,从而快速发展。正是由于这一特定的历史契机,加上紫砂本身的易塑特性,让紫砂壶直接继承了很多原本古陶器、瓷器、甚至是石器的外观造型,石瓢壶就是这样诞生的。

石瓢古称“石铫”,相传是北宋年间苏轼所设计的,其有《试院煎茶诗》云:“且学公家作名饮,传炉石铫行相随”,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石铫”就是以茶具的面貌出现的,清代书画家有一副《梅花石铫图》影响深远,著名的“曼生石瓢”就是以铫为形设计并制作而成的。

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尚未诞生,但各种陶器和瓷器早已经风行天下,作为一个后来者,紫砂壶诞生以后,直接继承之前已经存在的器物造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也带来紫砂造型的不完美,为之后的改良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石瓢壶的诞生及衍变

陈曼生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是“西冷八家”之一,其酷爱选古,亦爱紫砂壶,所以才有了名传后世的“曼生十八式”,曼生石铫就属于其中之一,同时诞生的还有“石铫提梁壶”,除了提梁与壶把之间的区别外,两者几乎一模一样,这是在十八件各不相同的紫砂壶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陈曼生之于“石铫”这一壶式的喜爱。从历史的种种痕迹可以得知,“石铫”这一造型可能更加久远,其本身的材质亦相应的发生过变化,陈曼生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融合,可以说奠定了这一作品成就紫砂壶经典的基础。

清代中期还有一位书画家名叫瞿应绍,字子冶,创制了一把名为“子冶壶”的紫砂壶,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子冶石瓢”,子冶石瓢在曼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书法和绘画与紫砂壶完美结合,创造了流传后世的名品。

清代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名家能手,尤其是自曼生之后,文人书画与紫砂壶的融合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到了清代中晚期的时候,又有一位名叫何心舟的制壶大家,同当时的画家任伯年、胡公寿、梅调鼎等合作创立了后世知名的“玉成窑”,其设计制作的一款石瓢被称为“心舟石瓢”,配合陶刻,带有浓浓的书画气息。

三、景舟时代定名并进一步发展

现代石瓢壶的发展,离不开顾景舟先生引用“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将过去的石铫壶,改名为石瓢壶,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让人看到了石瓢壶外形更多的可能,其创作的石瓢又被称为“景舟石瓢”,“满瓢”。也正是由于这种开拓性的思维方式,文化为本的创作热情,为之后石瓢造型的大发展大衍变打开了窗口,在顾景舟之后,又诞生了“汉棠石瓢,红华石瓢”等各具特色,品类繁多的造型,石瓢家族大大扩充。

当代石瓢壶常见的结构由两条抛物线结合,构成壶体,其中一条从壶口到壶底部的转折,另一条从底部中心到壶身的转折,两条抛物线运用得当结合巧妙,让人感受到紫砂壶中刚柔并济的形体韵味,而石瓢本身宽阔的壶面,整洁凝练的结构,也为书画创作提供了绝佳的舞台,结合历史人文让小小的石瓢壶带有铭记时代的额外价值,也将紫砂工艺传承与文化艺术融合提升到了同等的高度,引领了紫砂艺术发展的方向。

总结:石瓢这一造型甚至成为了众多后来者入门学习紫砂壶制作的必经科目,许许多多的的创作者通过学习和分析石瓢造型的结构比例,变化,领悟出了紫砂壶制作的奥秘,可以说经历了数百年,历经沧桑,洗净铅华过后,石瓢已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经典,必将伴随着紫砂文化的传承而流传后世。

猜你喜欢

书画家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书画家任玉良的艺术人生
刘少白
第二届“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征稿通知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书画家娄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