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记忆 千年窑火
——“井陉窑”大瓮

2020-04-29王新会王亚楠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井陉烧窑窑内

王新会 王亚楠

“井陉窑”大瓮,窑地址,位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冯家沟村,离省会石家庄市约50公里,是“井陉窑” 古陶瓷窑遗址之一。井陉窑与定窑、邢窑、磁州窑并称作为河北省第四大名窑,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和井陉矿区冯家沟村。历史文献有许多关于井陉窑的记载:《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产》:“……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岀井陉。”

瓮,也称缸,大家并不陌生,是一种陶瓷原料烧制而成的盛器,经久耐用,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曾长期以来,大缸一直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必需用器,“大缸” 是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用途可分为水缸、粮缸、酒缸、腌菜缸、发酵缸等。

大缸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烧制其发展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初年,汉高祖置县以后,井陉矿区冯家沟一带就开始了土陶生产,这是有据可稽的,一九七九年井陉矿区矿市街十字路口的古墓中,岀土陶罐15件,均系西汉时所制,一九八一年在井陉矿区天户村西北西禅院遗址,农民平整土地时,曾发岀现红色焦土和陶瓷瓦砾,专家鉴定为唐代以前的窑址遗物。到明清时,冯家沟一带的陶瓷生产已发展到十几户手工作坊,并建庙宇以求平安,冯家沟村老君庙清雍正四年七月重修碑文载“邑城北三十里许、瓮家沟旧有窑神阁一座(公元1726)地基狭隘,并要修葺禅堂之所,至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阁西……”。冯家沟村戏楼现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新建戏楼碑记云” ,兹于乾隆十年间於官沟中开矸窑……”,由此可见,井陉矿区冯家沟村当时的陶瓷生产己相当兴隆。

大缸的品种多样,底厚壁薄,坚硬敦实,经久耐用,不渗水。大缸的生产和发展是一部灿烂的陶瓷文明史,它的成功既得益于成熟的工艺、当地的原料、更得益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大缸生产由手工成型,成为民窑传统特色产品,这样的大件,工艺成型难度大。大缸制作是传统的一种技法,从原料到生产,大小品种齐全,徒手成型,把反复揉制好的泥团,置于轮盘中心,在轮盘快速旋转中,通过手挤压拉抻等手法,制成所需形状,成型后的坯体,逐渐晾晒,等坯体含水量适度后,进行坯体修整,再进行存放干燥,等半成品干燥到一定程度之后,进入下一道工序,上釉,是当地一种土,用水沉淀侵泡后,再用筛子过虑,直接在半成品坯体上浇一层“土釉” 即可。大缸烧制,是为馒头窑,由于窑炉顶部高高耸起状,如馒头,故民间百姓俗称其为“馒头窑” ,有窑门、火膛、挡火墙,窑床、吸火孔、烟道、烟囱等,用的窑具均是耐火粘土制成,有支钉、垫饼等。使用的窑炉,经过长期的烧成后,窑内各处挂满了烧化的流渣和火刺等异物。装窑是一项即费力气又需要技巧的工作,稍有不慎,会导致全窑倒塌,损失惨重,所以装窑时,窑主都在场,并准备好莱,犒劳窑工们,窑工师傅们,大缸套小缸、小缸套小罐,一套缸可以套好几个,以节省大缸在窑炉烧制的空间。烧窑全凭经验操作,要严格掌握烧成温度,这是烧成的关键,因制品又大又厚,还必须严格掌握窑内温度分部的均匀性,因大缸体积大,会发生爆裂,(这样大件至今还是不易烧制的大件陶器)掌握温度是靠观察“土鸡” 的变化,“土鸡”是烧窑师傅自己做的,即放入窑内,用来测定温度,在装窑时留好“土鸡”的鸡台,外留一小个孔,所谓“窑眼”以便烧窑工及时进行观察,“土鸡” , 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化,锥尖下弯,根据弯曲的形状、变化,即可掌握窑内温度,在烧窑点火前,还须上供祭窑神,求神明保佑。烧窑则是窑主们的命脉所在,流传着,“火里求财 不容易,成一窑黄金千两,败一窑倾家荡产”,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当窑内燃起熊熊烈火时,窑主、陶工们的命运便全寄系在窑火中,全靠烧窑工们的技术和经验操作烧造,人们便期昐于茫茫幻想中的神灵。经装窑、烧窑、冷却、开窑程序,一窑下来须用十几天,经过烧 制后的陶瓷大缸制品,源源不断地销往至四面八方,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这里曾在制作大缸的基础上,还生产过耐腐蚀的硫酸陶瓷工业用大缸、大型高浮雕双龙艺术大花缸、日用细瓷、建筑陶瓷、耐火材料、特陶,烧成已用隧道窑烧制大缸和机械成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大缸”慢慢退出寻常百姓家,也结束了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老辉煌历史。

猜你喜欢

井陉烧窑窑内
驼背伍烧窑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最后的砖窑
最后的砖窑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
关于解决黄心熟料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