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20-04-28周梦婕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2017年版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学科培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既要立足于课内借助情境教学,也要让学生与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接触,增加真实而且深刻的体验。课前预测学情、厘定关键问题;课堂上运用视频、图片创设情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研学旅行;课后指导学生运用简单易操作的手机软件展示和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多方面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1-0053-03
【作者简介】周梦婕,江苏省溧阳中学(江苏常州,213300)教师,一级教师。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其培育现状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从核心素养的培育来看,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但目前,高中生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机会很少。学生每天家校“两点一线”,没有机会到野外的真实情境中实践。同时,不少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实验室、地理过程探究室和野外考察基地。此外,教师可供直接借鉴的、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经验较少,实践指导力较弱,所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亟待提高。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为例,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以城市居民为主,家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成员较少,学生对农业只具备少量的碎片化认识,缺乏直接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面临不少困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利用有限的资源,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创设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此,笔者结合此课教學,谈一谈如何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培育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
(一)准备工作
笔者运用“极课”系统为本节课做了学情预测:请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了解家附近的农业,拍摄关于农业的景观图或视频。之后笔者依据学情预测结果,最终厘定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从教学内容来看:什么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区位因素?区位优势条件和限制性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如何改造不利的区位条件?主导区位因素和主要区位因素的区别是什么?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有哪些?(2)从教学方法来看: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脱节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如何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二)具体实施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溧阳茶产业为例创设贯穿式情境,并设计了具有梯度性的问题链,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教学。
1.使用多媒体软件,多样化呈现学习过程和成果。
导入:播放学生制作的视频“我眼中的农业”。
师:同学们对刚刚我们一起欣赏的短片是不是很熟悉?这正是上周末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通过调查“我眼中的农业”而共同出品的短片。在同学们眼中,家乡的农业是千姿百态的。那什么是农业?公园里的一棵树是不是农业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农业”的概念。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农业,拍摄农业的景观图或小视频,了解农业是什么。通过使用熟悉、易操作的剪辑软件制作“我眼中的农业”视频,既锻炼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等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文地理数据、图像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通过调查、访谈,建立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调查任务:(1)了解现在或者以前的农业生活,知道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可以采取对家长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见表1,注意:表格只给予建议,格式、内容均可补充、调整);(2)根据调查结果做好记录或制作成课件。
[调查项目 内容记录 生产对象 面积(亩数) 产量(千克/亩)、产值(元) 劳动力(数量、学历) 农业技术(举例) 机械化(举例) 化肥、农药使用 生产目的 家乡农业的变化 其他 ][表1 农业情况调查记录表]
这一环节通过调查、访谈等地理学研究方法,培育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加了学生关于农业的直接经验,激发了学生了解、认识农业的兴趣,从而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育。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材料一:茶树的生长习性(略)。
思考:(1)茶树的生长习性;(2)茶树的生长习性对地理环境的哪些因素提出了要求?
材料二:溧阳的自然环境(略)。
合作探究:(1)溧阳种植茶树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溧阳种植茶树的不利自然条件是什么?(3)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不利于茶树生长的条件?
材料三:溧阳的茶产业发展变化(略)。
合作探究:(1)20世纪80年代,溧阳茶产业发展之初,主要的促进条件是什么?(2)为什么近年来丘陵地区改种茶树的地方越来越多,茶叶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茶旅游项目也成为不少茶园的创新尝试呢?(3)茶叶进入采摘期后,由于气温回升很快,新芽猛长,需要及时采摘,熟练的采茶工成为高薪热门岗位。这说明了什么因素会影响茶叶的采摘?(4)茶叶采摘之后,制茶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现在很多制茶过程由机械化取代了劳动力。这说明了什么原因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5)随着运输条件和保鲜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溧阳茶叶能快速供应到全国各地,主要得益于什么?
在这一环节学生借助课前野外调查的成果,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问题链探究茶树的生长习性、溧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茶产业的影响,最终提出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教师利用创设的贯穿式情境中的一个个小的教学情境,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献计献策。
教师带学生去参观、考察家乡的特色农庄。考察结束后,学生课堂上对考察结果进行分组展示、汇报。例如,有的小组以“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以‘曹山慢城为例略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之农业+旅游”为主题,为家乡茶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小组之间互相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在这一环节,学生实地考察并制作课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通过实践引起思考,思考又促进实践,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调用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产生创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农产品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非常陌生。溧阳的自然环境适合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也适合茶树的种植。同时,溧阳声名远播的茶文化、成熟的茶叶品牌营销等一系列产业链背景,也给本节课创新教学策略和内容提供了契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门槛,培育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节课教师在课前使用极课等软件,预测学情、厘定关键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形式了解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运用视频、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研学旅行,给学生亲身体会与感悟创造了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快剪辑、爱剪辑等手机软件巩固和展示学习成果,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反思与结论
传统的教学方案往往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能够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紧扣新课标的情况下,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拉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人文地理的教学设计要能够围绕某一主线,从生活化的简单情境到其他复杂情境,以同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设计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链,串联并支撑多个知识点,使学生展开系统学习,实现思维的进阶。最后,教师可以立足于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欣赏世界;让地理课成为教师与学生、与地理的美好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