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无障碍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020-04-28段明雪周晓春
段明雪 周晓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泛在教育和移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及线上“金课”概念的提出,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化迫在眉睫。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均衡化要求我们在网络教育方面要一视同仁,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信息无障碍,意味着网络课程无障碍。无障碍网络课程是指所有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在当下的技术环境里能够无障碍地获取课程内容的网络课程。本文通过对无障碍网络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致力于解决和优化无障碍网络课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无障碍;网络课程;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79-03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泛在教育与移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及线上“金课”概念的提出,促使网络课程建设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了实现网络教育公平,那么网络课程就要针对于不同的个体做到相对公平,尽可能使得残障人士在与健全人士在当下的技术环境下实现同等信息量的获取,这就促使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出现。本文所涉及的“障碍”主要是指那些残障人士对于网络课程信息获取的物理障碍,不涉及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1无障碍网络课程的概念
网络课程可以概述为在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支持下的经过合理化教学设计以及具有相关课程要素的网络视频。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或网页形式呈现,其教学活动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开展的师生活动[1]。无障碍分为物理环境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2]。物理环境障碍主要是指对于网络课程的获取途径有障碍或者无法观看网络课程;信息障碍是指在物理环境无障碍的条件下网络课程正常播放时无法获取网络课程全部信息,本文中的“无障碍”主要指信息无障碍。
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可能的群体[1]。我国残障人士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2种或2种以上残疾)。本文中所指的有学习能力的人包括健全人士、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和肢体残疾等,无障碍网络课程可以理解为尽可能使得各类残疾人士借助技术手段获取与健全人士相同的课程信息。笔者认为,无障碍网络课程可以定义为对于有学习能力的人在网络课程中通过平台、课程本身所提供的各类技术无误或无缺失地获取课程信息,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
2我国无障碍网络课程的现状
2.1政策现状
2008年11月25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提倡平等教育,保护每个人受教育权利,顺应时代要求和未来趋势。全纳教育是一种有别于“隔离”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是指对于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注重普遍教育,对于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士无区别对待,主张教育多样化,传达的是有教无类的思想[3]。工信部在2012年发布了《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随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6年公布《关于加强网站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酷鹅用户研究院发布了《2018视障网民移动资讯行为调查报告》。以上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为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方向。随着教育部加强一流课程建设的政策要求,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无障碍化的必要性也再次凸显。
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9262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为了健全残障儿童入学保障机制应加强立法保障参加人的平等教育权;不断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我国在传统教育上对于特殊群体并没有从“隔离”教育完全过渡到全纳教育。但是网络教育确是无法严格区分,进行特殊网络教育,所以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障礙网络课程对于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并无差异,是全纳教育理念的一种很好的体现。针对于无障碍网络课程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规范来提供一个具体的开发需求以及必须提供的媒体技术。万维网联盟发布了帮助残障人士有效获取网站信息的无障碍指南(WCAG1.0和WCAG2.0)相关内容,这对于我国无障碍网络课程的研发是一种辅助性参考文件。
2.2研究现状
网络课程很难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所以对于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设计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并未针对特殊群体设计相应的技术支持下的无障碍网络课程。其所有需求均针对于健全人士进行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根据其形式可以分为直播课程和录播课程。直播课程多是基于网页或者软件进行的实时教学过程,直播课程目前并未做到实时字幕,这对于视力残疾人士是关键性的技术缺失问题。直播课程中的用户交互模块的开发针对的是健全人士的需求,并未兼顾教育“特殊化”的残障人士。整体来看直播课程其实对于除了言语障碍和轻度肢体障碍人士以外的具有学习能力的残障人士均无法达到同健全人士相同的信息获取量,其所应用的技术目前无法弥补此类残障人士在交互能力方面的缺失。在直播课程中的无障碍设计由于特殊教育的存在并未考虑边缘化的残障人士。录播课程是指提前采用相关媒体技术录制好的视频,在时长上分为精品课和微课等,其通常配备完整的字幕及更高的音质,这两个特点弥补了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人士部分身体机能的缺失。录播课程不具有实时性,其离线形式或者在线形式均不会影响其在播放时所采用的媒体技术。录播课程一般配备相关的课程讲义或者课后习题,在网络教育中目前并没有采取相关技术解决这个对于视力障碍人士在阅读方面的困难。
2.3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并未研发独立的无障碍网络课程。那么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应用可以理解为具有无障碍网络设计的网络课程的应用。对于无障碍网络课程开发中采用了字幕技术和音频技术等均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的无障碍网络课程。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针对于网络课程无障碍性的研究。于洁、姜鑫等人[4]曾在网络课程无障碍性调查研究中谈到我国网络课程的无障碍水平较低,并未很好地兼顾残障人士的需求,我国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设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网络课程数量密集,并没有详细的理论指导和约束其无障碍设计,所以网络课程无障碍化在未来需要更多地兼顾不同群体。目前多数网络课程只对于时间和空间切实地方便了各类群体,但是并未考虑学习者的生理、年龄、信息素养等问题。
3我国无障碍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忽视特殊群体
网络课程在设计开发环节并未切实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根据该群体的生理特点进行无障碍化设计。这违背了全纳教育理念,忽视了残障人士的学习需求,其音频、字幕和文本等媒体技术设计理念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网络课程的观感度。正常群体在观看网络视频时对于字幕不是刚需,但是在有字幕的时候正常群体会更快更容易地接受理解课程所表达的内容。所以目前所采用的音频、字幕及文本讲义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正常群体的学习需求。而对于特殊群体均有其不同的生理特点,无障碍网络课程应在设计开发环节充分结合其生理特点满足其需求,尽可能的给残障人士提供网络学习的机会。
3.2缺乏理论指导
网络课程的无障碍性开发并未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国家并未出台具体的设计规范指导课程制作人员以及教学设计人员按照规范进行开发,这使得在商业化的社会中很少有开发者能兼顾到残障人士的需求。目前的无障碍标准给残障人士提供了网页内容获取与交互的功能,但是对于网络课程本身所提供的技术并没有详细的标准和政策来指导和约束课程开发者以及相关教学设计人员。
3.3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现在的网络课程类型多种多样,形式多种多样。直播课程要求实时性非常强,基于每一位残障人士生理特点的不同以及直播课程实时性强的特点其实不适用于残障人士使用。对于录播网络课程种类多种多样,极其分散。特殊群体访问网站或移动端平台的过程已经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在丰富的网络课程中无法像正常群体一样快速筛选适合自己的课程。另外,残障人士在考虑课程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课程所提供的技术能否满足他们的生理特点。在网络课程筛选环节对于残障人士已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4评价机制缺失
目前的网络课程对于评价与反馈机制呈现匮乏状态,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会设定评价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可以根据平台特点进行作业提交、实时笔记等师生互动方式,但是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学习者对于课堂内容、课程质量、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馈,使残障人士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无障碍性困难进行及时反馈,促使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人员及时维护平台及更新课程资源。
4关于无障碍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建立统一平台
特殊群体在网络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只局限于课程的学习,在筛选课程环节遇到的困难同样亟待解决,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用技术尽可能的解决,但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也给特殊群体带来了筛选上的困难。为了有效建立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建立无障碍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这将大大减少特殊群体在课程无障碍性质量上的筛选时间。建立一个无障碍网络学习平台,设立一个统一入口,使得特殊群体在网络教育中高效学习。
建立统一平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特殊”平台教育,但其并不属于真正的“隔离”学习,所以其与全纳教育理念并不相悖。全纳教育倡导的是为了解决特殊群体认为自身受到不平等教育的心理,故提供一体化教育。但网络学习是一个非常隐私的行为,并不会促使残障人士产生其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异样心理。另外,残障人士不只可以访问“特殊”平台,同样可以访问其他网络教育平台,而对于正常群体其也有访问“特殊”平台的权限,所以建立统一平台仍旧是平等教育。
4.2制订研究规范
视觉残障人士在网络教育中其接受信息的障碍最大,其生理特点是视觉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在设计的时候应针对重度视觉障碍人士进行设计。此类群体可以充分发挥其听力功能以及触觉。由于视觉障碍者可能不能很迅速地跟随课堂进度,网络课程无障碍化设计时应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进度设计相应的讲义,讲义格式规范应严格按照无障碍指南要求进行设计,方便视觉障碍者以及其他有需求的群体提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课程内容;听觉残障人士其听力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受损,此时需要根据完全失聪者进行设计。配备完整的字幕,以及伴随着字幕的手语翻译,音频依旧不能缺少,轻度失聪者对于音频有一定的需求;言语残障人士和肢体残障人士对于网络学习的障碍相对较小,其在网络课程学习上与正常群体差异不大。针对于特殊群体应提供倍速播放功能,低倍速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初次学习时更容易跟上课程进度,高倍速方便学习者复习课程知识。
4.3合理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中绝大部分学习方式都是自主学习[5]。所以在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上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严格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按照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流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发挥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网络课程系统化、结构化分类,促进学习者系统化学习。无障碍网络课程相比普通网络课程要更加关注残障人士的生理特点从而进行教学环节的“特殊化”处理,针对于视觉障碍者应设计替代文本,将图片、表格等內容使教师采用更清晰的文本进行表达。针对听觉障碍者提供“手语翻译小窗”功能,可以使对于手语翻译有需求的群体学习更加高效。
4.4确立反馈机制
评价与反馈在师生互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无法与教师或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沟通,故应设定具体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针对于无障碍网络课程应不局限于课程内容的评价与反馈,在课程无障碍性质量方面同样需要及时评价与反馈。研发人员应提供便捷的评价方式,使得特殊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因生理问题产生的困难提出合理的意见,促进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4.5设计友好交互
应严格按照无障碍规范进行开发设计网络课程交互界面,课程界面的背景、字体、图片、表格均应合理排版,字幕设计与音频质量应根据特殊群体的具体需求进行设定。同时应设计替代文本、快捷键、声音转换、语音播报等功能,促进特殊群体对于文本、图片、声音等信息的无障碍获取。此外,应支持不同的输入交流方式,如语音输入、键盘录入及手写板等输入设备输入的信息能够混合呈现并智能互换,以便实现学习者在平台上的信息交流。语音输入功能克服了视觉障碍和肢体障碍人士的生理缺陷所造成的学习障碍,键盘和手写等录入功能可以支持言语障碍和听力障碍群体进行友好交互。验证码环节所设计的文字、数字或其他输入对于正常群体并不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但是鉴于残障人士的生理特点,无障碍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应尽量避免验证码环节,最大化的降低交互操作难度。
5结语
无障碍网络课程是教育平等的一种体现,其发挥了特殊群体在网络教育中的主体性,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目前国内网络课程并未切实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而进行合理开发,其面向的更多是健全人士。未来无障碍网络课程开发的方向应是充分考虑不同人士的生理特点,用技术解决特殊群体的学习障碍,建立无障碍网络学习平台。此外,网络课程设计应系统化、结构化,促进学习者高效学习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璐,孙祯祥,王满华.无障碍网络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53-55.
[2]张燕.多媒体素材的无障碍设计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3]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01):51-54.
[4]于洁,姜鑫.网络课程的无障碍性检测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73-75.
[5]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01):55-59+77.
(编辑:杨梅)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教研课题(2013096)
作者简介:段明雪(1995—),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媒体应用。
通讯作者:周晓春(1975—),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媒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