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禅宗美学的差异对比
2020-04-28刘少东刘笑嘉
刘少东 刘笑嘉
摘要:在中日两国,狮子林和龙安寺作为禅宗园林的代表,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以这两个园林为例,通过比较理石和理水造园艺术的区别来对比中日禅宗美学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乐与悲”、“浅与深”两个方面。
关键词:狮子林;龙安寺;禅宗;禅宗美学;造园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34-02
1 何为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什么?皮朝纲在《禅宗美学史稿》中写道:“禅宗美学就其性质而论,是一种生命美学,也是一种体验美学。”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中提到:“禅宗美学不是一般艺术哲学,不是审美关系的科学,而是对人类审美生成的,价值生存的哲学思考。”铃木大拙说:“这是洞察自己存在的本性的艺术,它指引人们挣脱束缚,走向自由。”综上所述,禅宗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也是生命的哲学。它关心生命,从审美和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命价值的产生和存在的意义。
2 狮子林中的禅宗美学
狮子林是中国元代年间建造的庭园。狮子林中体现的禅宗美学是强调自然之美,重视山水之美的呈现和观赏价值。总的来说,狮子林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之园。
2.1 狮子林的“水”和“禅宗美学”
狮子林的水再现了江、湖、瀑布的自然原型,除了中心池子以外的空间形成了一条水岸线,在中国有“曲径通幽”这样的词语。园林艺术,沿着道路和河流来直线延伸的并不多。狮子林的水在空间上蜿蜒地延伸,体现其迎合自然的特性。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狮子林的水正是这样。狮子林中的水与禅宗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合,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应为一体。
为使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狮子林中欣赏更美的水景,在池泉中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岸边铺满同样大小的卵石。由此陶冶性情,拓展情境。文人士大夫在追求自然之美时,融合了客观的景色和主观的情感,使人和自然环境融合。
2.2 狮子林的“石”和“禅宗美学”
狮子林的假山有三层,上层代表“天堂”,中层为“人间”,下层为“地狱”。院内的狮子石和狮子峰有大约500个,假山有9条路,表示佛教的“九九归一”。正中央是卧云室。人们在游玩时,仿佛在真山中,飞升到数千米的高空在云中行走。在修行人的眼中狮子林的湖和石就是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石狮子就是佛像,是一个富有禅意的庭园。
狮子林虽然在城中,但是人们却可以在狮子林中脱离尘世,回到寂静的内心世界。禅宗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后,园林布局“师法自然、效法自然”,塑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般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庭园里,人们的目光从社会转向自然,提倡“贵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在官场失意,讨厌名利的人们在这里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息。人们边作诗,画画,边欣赏庭园的美景。
此外,狮子林的山路上下左右道路弯曲,有上坡也有下坡,刚想向右拐,道路就向左转。人通过隧道、桥后,道路会发生很多变化。人们因此就会失去方向,在寻找道路方向的过程中忘记烦恼和悲伤。
另外,人们一边游玩一边欣赏太湖石也是一大乐趣。判断太湖石的好坏,有“透”“漏”“瘦”“皱”四个基准。且石头形状各异,躺着的、站着的、大的、小的、像鱼的、像鸟的等等。
3 龙安寺中的禅宗美学
龙安寺是室町时代建立的,因其内的枯山水庭园而出名。庭园内没有草木也没有水,用石头来表现山,用白砂来表现河流和大海。
3.1 龙安寺的“水”和“禅宗美学”
小石头和白沙铺在庭院里,表现了大海。微缓的曲线表现出平静的海面,大曲线表示不平静的海面。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平面上,建造庭院的人描绘着各样的海平面,让人们感受到广阔的大海。与传统的庭园相比,去除水等活泼要素的枯山水凝固而静止,让人感受到“永恒”,却了无生机。枯山水仿佛在自然中截取片段,这个片段坚固,体会不变的“永恒”。然而世间的事是无常的,不论多么美好,都注定会消失。参观者为了理解和超越这样的无常和转瞬即逝,就必须要去除尘世的欲望。枯山水庭园没有生物,庭园也禁止入内。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顿悟,领悟禅意。由此可见,从枯山水庭园中看到的禅宗美学是深奥的,悲伤的。
3.2 龙安寺的“石”和“禅宗美学”
龙安寺的庭院为了让人们看到奇妙的空间,巧妙地布置了石头。用白砂铺成的海面上浮现出龟岛和鹤岛。佛教思想中乌龟和鹤是长寿的象征。除了沙子和石頭以外,没有树、花、草、水等。让人们产生在广阔的大海上漂浮的小岛的印象。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海在庭院的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能让人与宇宙产生共鸣,它包含了土、石、砂、水、植物、动物等内容。这是地上雕刻的一种形状,尊重了原本的地面。庭院很小,但让人联想到宇宙。无论是一块石头,还是一棵残株,都令人深有感触。因此,禅师常常把庭院用作沉思、坐禅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庭园中深刻思考关于世界、宇宙、人生的问题,领悟禅的奥义。
龙安寺充分考虑了平衡、运动、韵律等要素,使得整体的结构很和谐。动一块石头,庭园的整体效果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由此体现出禅宗美学是深奥,厌世悲伤的。
4 中日禅宗美学的差异
4.1 “乐”与“悲”
中国古典庭园与文人大夫之间有很深的羁绊。士大夫可以在狮子林中“怡然自乐”。中国文人士大夫在创作时理解大自然的美,通过诗、画等艺术很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体现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追求。人们在狮子林中赏山水来陶冶性情。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把客观的景色和主观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将自我与自然环境融合,即物我合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禅宗美学表达的是“乐”的情感。
我们从龙安寺中可以发现禅宗美学受到了佛教美学悲观主义的影响。对现实世界持消极的虚妄态度。永恒的时光中美丽都是是虚幻的影像,是万物轮回中短暂的瞬间。在美丽的东西即将消失之前,是多么绚烂、悲哀。人们通过枯山水庭园来保留“永恒”的美丽,却让人感到悲伤。为了消除轮回的痛苦,只有进入“诧”和“寂” 的境界,才能从人世间的欲望和羁绊脱离。因此,在龙安寺中人们会产生悲伤和寂寞的心情。
4.2 “浅”与“深”
狮子林是融合禅宗之理和庭园之乐的庭园。强调“道法自然”和“不作为”。狮子林形成了“景外有景”的境界。狮子林效仿、再现自然,用人工来表现自然之美。人们在这里怡然自乐,不太深入思考禅宗、世界、宇宙。因此,狮子林中的禅宗美学具有“浅”的特点。
龙安寺追求朴素与自然,避免华丽的装饰。枯山水的设计非常简单。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天然的,营造出超凡脱俗的境界。枯山水表现了“一花一世,一叶一如来”的“精神庭园”。以非常简约的,抽象的意境反映“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禅宗哲学。可以在庭园中深刻思考,理解禅的奥义。在这个环境里,好好考虑世界、宇宙、人生的问题,因此龙安寺表现的禅宗美学具有“深”的特点。
5 总结
本文从中国狮子林和日本龙安寺的造园艺术即水和石两个方面出发对比中日禅宗美学的不同。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介绍禅宗美学的含义。禅宗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也是生命的哲学。从审美和哲学的角度思考生命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意义。第二、三部分分别从狮子林和龙安寺的水和石的角度,来分析体现出来的禅宗美学特点。最后一部分,对比分析中日禅宗美学,得出差异主要体现在“乐”与“悲”,“浅”与“深”特点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染谷智幸.日本庭園と文芸世界[N].茨城キリスト教大学,2014.
[2]枡野俊明.「禪の庭」とは (禅宗入門)--(禅の美)[J].別冊太陽:日本のこころ,2016,05(239):124-126.
[4]孙娜.中日禅宗美学意境比较[D].吉林:吉林大学,2006.
[5]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6]宋元蕾.苏州狮子林和日本枯山水石景艺术比较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6.
[7]祝丹,王业帅,常慧.有关禅宗思想在中日园林艺术中的比较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94-96.
[8]皮朝纲.禅宗美学史稿[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9]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
(05):131-133+196.
(编辑:王锦)
作者简介:刘少东(1965—),男,天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