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兰河传》导读

2020-04-28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蚂蚱

【作家介绍】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厚重且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精段阅读一】

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那边住着几个漏粉的,那边住着几个养猪的。养猪的那厢房里还住着一个拉磨的。那拉磨的,夜里打着梆子通夜的打。养猪的那一家有几个闲散杂人,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西南角上那漏粉的则欢喜在晴天里边唱一个《叹五更》。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却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

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赏读感悟

这部分是纯粹的记叙,没有任何辞藻的粉饰,恰似对生活场景进行的复制粘贴,显得很冷静,以至于冷静到冰凉。但就在这看似客观而冷静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

大家不妨读一下这样的句子:“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读罢,是不是满心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悲哀与绝望?

【精段阅读二】

我家的园子

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也没有信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了,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赏读感悟

萧红以孩童的视角,用简单的文字将小孩子天真烂漫、喜欢冥想的性格写到了极致。“我家的大花园”仿佛是萧红永远也无法解释的梦境,萧红自由自在的天空就像大花园里生长的植物,也正是这段生活,让她在“温暖与爱”中“永远地憧憬与追求”着。萧红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她记忆中童年的碎片串联起来。

物本无情,可如果我们以热情的心去面对,万事万物就会变得富有情趣,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妙无比。

【精段阅读三】

祖父的笑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拐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說:“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子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叨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个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的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好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别人看了祖父这样做,也有笑的,可不是笑祖父的手法好,而是笑他天天用一种方法抓掉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

赏读感悟

选段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慈爱又充满童心的老人形象。他带来欢乐、带来慈爱、带来温馨;和孩子们互相玩闹的形象让我们不禁时刻对照自己的祖父,平淡却又感人至深。

这告诉同学们在写作文时,选材不能贪大求全,越是细小的,越能写得深刻,也越容易感染读者。因为好的文章,大多以细节取胜。

课后训练

写《呼兰河传》时,萧红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依然如此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呢?请联系实际回答。(答题纸自备,不少于150字)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蚂蚱
快活的小蚂蚱
捉蚂蚱真有趣
梦游呼兰河(组诗)
我的粉蚂蚱
蚂蚱武士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