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周查处不合格出口防疫物资1120.5万件
2020-04-28
4月6日,海关总署官网公告称:3月31日以来,海关在贸易、邮件、快件、跨境电商等渠道,共查获非清单企业生产或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物资1120.5万件,其中口罩994.1万只,防护服15.5万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08.5万份,红外测温仪2.4万件。
海关提醒,对于海关查获的出口医疗物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对涉事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被海关处罚的违法行为将作为海关认定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依据。
海关开始严查出口医疗物资,仅一周时间,就查获1100万件不合格防疫物资!可以看出,除了海外个别势力恶意攻击中国制造之外,我们自身的质量问题也要警醒。毕竟,打铁还要自身硬。
中国出口医疗物资,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中国制造业本身存在的从上到下的系统性问题:
供应链方面:对原材料的把控与调配,供应链的生产协同;
监管方面:生产标准的许可,出口防疫物资的质量把关,都离不开相关机构的有效监管与把控,一系列事件背后,是能看出目前监管方式存在漏洞的;
制造方面:从海关总署一周就查获并扣押1120.5万件不合格医疗物资的情况看,目前并没有看到中国制造质量达到理想程度的迹象,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障碍(这方面本刊下期将推出相关报道);
消费者方面:目前暴露的问题有——在目的地国出现标准的差异,以及销售目的地国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问题,中国制造在消费端的拓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外部环境方面:中国“抗疫”物资出口屡次出现质量风波,并发生反转,不排除个别国外媒体借题发挥,进而诋毀“中国制造”的情况,面对严酷的外部环境,中国制造企业要主动应对,还有不少路要走。
海底捞、西贝:“这个时候涨价,不对。”
“你们的意见,我收到了。”“这个时候涨价,不对。”
随着疫情企稳,海底捞、西贝等餐饮巨头都被“曝光”涨价了,随后海底捞、西贝均发出致歉信并降价。涨价又降价,招来了诸如赚黑心钱、制造舆论等等各种声音。
首先,涨价是企业的权利,即使是公关策划,也依然属于企业权利的范畴,这无可厚非。
但值得关注的是:其实海底捞在2019年7月到9月,已经涨过一轮价格,但是在去年的涨价中,民众没有出现反弹。而这次疫病趋稳时的涨价,却“不可忍”了。
这说明,当前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
这就是未来几个月企业会普遍面对的难题:一方面资金链压力加成本上升,导致涨价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又相当敏感。
什么是创新,就是在矛盾的冲突地带找到解决方案。下一步,如何做销售创新?企业们一定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到企业与消费者共生共赢的解决办法。
点评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