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防日简介
2020-04-28鸿明
鸿 明
2020年3月1日,第48个“国际民防日”。
1990年国际民防组织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1日为国际民防日,以纪念1972年3月1日国际民防组织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强公众对国际民防组织任务的认识: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
民防是什么
“民防”是民事防护的简称,是指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与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它包括战争空袭的防护、自然灾害的防护和民间人为灾害的防护。
我国民防如何发展
新中国人民防空工作创立于1950年10月31日。这一天,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全国的防空问题,经毛主席批准,中央于当日向各中央局、分局发出了《关于准备人民防空工作问题》的电报,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了。中央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办事机构设在公安部。
1953年11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制定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方针。这次会议决定了我国人民防空由临战应急状态转入和平时期,要结合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进行人民防空建设,把人民防空建设提高到长期的国防建设的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面对国际形势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构筑防空工事的热潮,一大批人防工程相继建成。1971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就专门总结了城市开展群众挖“防空洞”的经验。
1978年,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10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又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新时期人民防空工作方针。
自此,我国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开始了战略性调整,逐步实现了五个转变: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核战争转变到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由单纯的人防工程建设转变到人防工程、组织指挥、通信警报、专业队伍和科技教育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上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等多种手段上来;由只注重战备功能转变到综合发挥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上来。从而全面拓宽了人防建设的路子,提高了人防建设的质量。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人防部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联合开发地下空间,人民防空的综合效益稳步上升。2000年1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强调了人民防空工作要从只注重战备功能转变到综合发挥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上来。这一战略性转变,为人民防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5年10月,第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人民防空建设由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防空袭准备向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防空袭准备转变,由单一的防空袭体制向防空防灾相结合的体制转变,由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的模式向依据法律法规为主管理的模式转变,努力提高人民防空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抗毁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人民防空开始由单一防空向防空防灾一体化转变。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提出,要把人民防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要求努力构建与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
2016年5月13日,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指出,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要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要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提高防空袭斗争能力,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要转变人防建设发展方式,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发挥军政共同领导优势,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军事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