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等疫情流行季节的温度特征及应对措施

2020-04-28顾品强徐相明

生命与灾害 2020年3期
关键词:平均气温禽流感野生动物

顾品强 徐相明

2019年12月,武汉陆续出现感染新冠肺炎病人,此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引起社会及医学界广泛关注。通过比对此次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与禽流感、SARS等几次类似疫情流行的季节分布、温度等特征,对于人们针对性地开展防控此类由动物传染人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新冠肺炎等疫情流行的季节分布和温度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先后出现了禽流感、SARS等重大疫情。2003年SARS主要发生的季节为1月,3月后在全国扩散;2004年禽流感主要发生季节为1~2月。虽然禽流感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但人体与这种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或排泄物等传染源接触后,也有可能被感染,严重者会导致死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恐慌和紧张心理。对比禽流感、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发现,这些疫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生和流行季节多集中在冬春季节,且首次发现病例的时间早至深秋(11月),晚至12月,温度大多处于一年中最低季节,结束的时间除新冠肺炎未知外其他都是从春季至初夏不等。2003年的SARS最早发现于广东、香港,气候温暖如春,冬季1~2月平均气温高于13~15℃。2004年的禽流感始发地为广西、湖北等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始发地为武汉。这些地方气候四季分明或温暖如春,广西1月平均气温13~14℃,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1~2月平均气温大多在3~8℃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大多在-8~-3℃,各地3月平均气温在7~10℃。至5~6月(疫情结束的时间),全国由南向北先后进入初夏,月平均气温大多快速回升至20℃以上。

新冠病毒对温度等环境的敏感性

虽然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有温度及光照等环境影响的研究报告,但从禽流感、SARS等多次重大疫情,均始于冬季、止于夏季这一特征来看,此类病毒总体对低温环境比较适应,病毒存活、传播能力偏强。在20℃以上的较高温度环境中,病毒逐渐失去活性。气象专家通过分析2004年1~2月我国内地禽流感发生地的气候特征后认为,禽流感病毒喜欢冷凉和潮湿的环境,最佳传播温度在10~20℃,同时也认为禽流感病毒在阳光下只能存活1 ~2天,故日照时数偏多对病毒传播不太有利。温度越高,病毒越难存活,有报道在56℃高温下30分钟即可将病毒全部杀灭,在室温为25℃左右时,多类流感、冠状病毒很快会丧失传染性。湿度对病毒传播作用没有温度大,调节空气潮湿程度可以起到影响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作用。夏秋季节,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高,通风强度远远高于冬春季,不利于病毒存活。而冬春季节温度低,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会更长,这也是病毒引发的流感等疫情大多在冬春两季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温度条件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发生、加重或缓解起到一定的作用。

减少新冠肺炎等疫情传播的应对措施

(1)就温度而言,禽流感、SARS及此次新冠肺炎发生期间,曾多次经历中等以上的降温过程。以上海为例,2019年底至2020年2月中旬就发生了3次较强的寒潮天气过程,是近年来较少的;而1月平均气温更是出现近60年来历史最高纪录,2月11日上海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季,为历史入春第二早。显然温度的忽高忽低,容易降低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感冒或流感易发生或加重。因此在冬春季节,冷暖变化大,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对控制和预防病毒感染发生不利。人们应根据季节冷暖变化及温度变化信息,适时增减衣服,增强人体抵抗不良病毒的能力。

(2)研究发现,高温、紫外线对病毒有较大的杀灭作用,堪称流感病毒的“克星”。新型冠状病毒不论是以较大的飞沫液滴或者粒径较小的气溶胶形式出现,都具备空气传播能力,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易发生接触传播现象。随着温度回暖,要增加居室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利用阳光中紫外线来杀灭病毒,将衣服和被褥勤洗、暴晒,对餐具等采用开水煮沸消毒,对直接入口的食品宜加热或烧熟后食用,以减少居室环境中的病毒数量和可能传染风险。

(3)禽流感、SARS及此次新冠肺炎等疫情的出现,都和动物有关。这些病毒本来存在于自然界,野生动物宿主并不一定得病致死,但如果人类食用了野生动物,或者侵蚀野生动物栖息地,就会增加这些病毒通过野生动物感染人类继而发生人传人的风险。同时,动物存在自然迁徙现象,一旦有适合携带病毒的媒介,传播病毒的范围也将扩大,极易造成疫情大面积扩散和传播,严重时可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一方面,要禁止滥食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向捕食野味“亮剑”,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针对冬春季节气流南来北往频繁,有必要采取一些常规预防措施。如:平时外出应戴好防护口罩,勤洗手、消毒,防止病毒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等近距离传播。在候鸟、蚊虫等动物进入迁徙和繁殖季节,市民尽量少接触禽类,野外游玩的游人还应避免与可能携带病毒的候鸟及候鸟经过的地方或排泄物接触,避免成为其传播疾病的对象以及可能带来的诸如禽流感、新冠肺炎的威胁。有关饲养家禽场所要控制家禽放养,避免把饲养家禽放到开放水面或候鸟迁徙经过的地方,减少家养畜禽类与野生物种的接触或饮用同一水源,以降低感染病毒机会。有关动物监测机构应加强候鸟等迁徙动物监测工作,做到人与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平均气温禽流感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防治H7N9 禽流感 家长知多少
鸡大肠杆菌病并发禽流感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