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04-28王丹
王 丹
(沈阳二四五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外周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并且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冰冷,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病情并防止截肢。本研究分析了穴位注射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00例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单一治疗组年龄61~78(68.25±2.77)岁。男女分别31例和1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3~21年,平均(13.72±0.67)年。联合治疗组年龄61~78(68.11±2.71)岁。男女分别32例和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3~21年,平均(13.56±0.61)年。单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单一治疗组采取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每次450 mg注射用血栓通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进行静脉滴注。治疗4周。联合治疗组则采取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在单一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三阴交和足三里注射,常规消毒之后直刺1~1.5寸,在穿刺部位出现酸胀等感觉后,缓慢注入药物丹红注射液,每次每个穴位0.5 mL,双下肢交替注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控制率;麻木消失的时间、间歇性跛行消失时间、肢体苍白消失时间、静息疼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不良反应。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等改善50%以上;无效:疾病、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改善的程度低于50%。控制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 统计学处理:SPSS1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卡方、t检验分别统计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联合治疗组有更高的疗效,P<0.05。联合治疗组有更高的疗效,P<0.05。其中,单一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4例,治疗后有效21例,治疗后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00%;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显效34例,治疗后有效16例,治疗后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
2.2 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治疗前单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比较,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1。
2.3 麻木消失的时间、间歇性跛行消失时间、肢体苍白消失时间、静息疼痛消失时间:联合治疗组麻木消失的时间、间歇性跛行消失时间、肢体苍白消失时间、静息疼痛消失时间和单一治疗组比较有优势,P<0.05,联合治疗组麻木消失的时间、间歇性跛行消失时间、肢体苍白消失时间、静息疼痛消失时间分别是(6.11±1.47)d、(8.13±0.45)d,(7.11±1.22)d、(8.12±0.42)d,而单一治疗组麻木消失的时间、间歇性跛行消失时间、肢体苍白消失时间、静息疼痛消失时间分别是(8.12±1.44)d、(10.89±0.78)d,(9.14±1.89)d、(11.12±0.67)d。
2.4 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不良反应相似,P>0.05,其中,单一治疗组有1例恶心,1例呕吐以及1例乏力。联合治疗组有1例恶心,1例呕吐以及1例失眠。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肢体疾病。在中医中,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应根据血液循环,痰和疼痛缓解。注射用血栓通是三七总皂苷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栓通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高凝状态,防止Ca2+内流,降低血管阻力和毛细血管渗透性,加强侧支循环的建立[2]。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起到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丹红注射液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作用,通过注射足三里等穴位,可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作用[3]。
表1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比较(±s)
本研究中,单一治疗组采取注射用血栓通治疗,联合治疗组则采取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控制率、麻木消失的时间、间歇性跛行消失时间、肢体苍白消失时间、静息疼痛消失时间、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跛行的距离相比较单一治疗组更好,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不良反应相似,P>0.05。
综上所述,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