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0-04-28孙晓娜
孙晓娜
(兴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葫芦岛 125100)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可带来高残疾和高病死率,急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具有高残疾,高病死率和高发病率的特点[1],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需要服用适当药物 尽快治疗,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在治疗方面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选择我院96例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联合治疗组则采取阿司匹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分析了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96例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52~78岁,平均(67.25±2.79)岁。男女分别30例和18例。急性脑梗死病程1~12小时,平均(6.72±0.27)h。联合治疗组年龄51~78岁,平均(67.01±2.21)岁。男女分别31例和17例。急性脑梗死病程1~12 h,平均(6.54±0.46)h。对照组、联合治疗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给予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每次100 mg服用,每天服用1次。治疗2周。联合治疗组则采取阿司匹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200 mg丁苯酞胶囊口服,每天3次,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疾病疗效;神经功能好转50%的时间、平均住院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不安全事件。显效: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等改善一半以上;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处理:SPSS17.0版本处理并进行处理数据,卡方、t检验分别用于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联合治疗组有更高的疗效,P<0.05。其中,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1例,治疗后有效21例,治疗后无效16例,总有效率66.67%;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显效36例,治疗后有效12例,治疗后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
2.2 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治疗前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比较(±s)
2.3 神经功能好转50%的时间、平均住院的时间: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好转50%的时间、平均住院的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好转50%的时间、平均住院的时间分别是(9.48±2.11)d和(11.48±2.25)d。对照组神经功能好转50%的时间、平均住院的时间分别是(12.45±2.67)d和(16.79±2.29)d。
2.4 不安全事件: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安全事件相似,P>0.05,其中,对照组有1例皮下瘀斑,而联合治疗组有1例恶心呕吐。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具有高患病率。它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病理生理过程更加复杂,且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加和脑动脉硬化伴有更大的相关性。因此,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合酶抑制剂,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来减少血栓素A2的形成,并实现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5-7]。另外,丁苯酞的应用可有效增加缺血部位血流量,促使脑微循环改善,缩小梗死面积,促使神经损伤减轻,有效保护神经功能。二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以及增效的作用。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联合治疗组则采取阿司匹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疾病疗效、神经功能好转50%的时间、平均住院的时间、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安全事件相似,P>0.05。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