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0-04-27田珂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田珂

摘要:总结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了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所在,提出了有利于河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河南农村;文化产业

随着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印发,乡村振兴工作已全面开展。作为乡村振兴内容之一的文化振兴,其重要载体之一就是乡村文化产业。因此,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前提下,保护并传承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发展之路。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流长的文化,具有大量唯一性、独特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对河南三农问题和河南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文化内涵及农村文化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一)农村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农村文化外在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为农村人民的劳动工具、生活器具、房屋建筑、手工艺品、服饰等。非物质层面,包括乡民信仰、乡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当地方言、民俗艺术等。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农村群众的价值观。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农村文化产业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是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经济理念和产业经营模式而开展的经济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主要是对物质和非物质层面农村资源的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生产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

(三)农村文化产业资源的特征

1、资源依赖性。农村文化产业作为农业领域的一部分,较之其他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依赖性。在农村文化资源的分布上,有些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得力,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储备。而有些区域是新生移民区或者由于文化的传承断代等问题,地域文化资源较为贫乏。地域文化禀赋要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直接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布局和规划。

2、地域特色性。乡村文化产业的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民族信仰及生活习惯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农村文化风貌。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构成该区域显著的文化个性特征和比较优势,成为产业的依托点和区域文化名片。

3、乡土性。农村文化是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民风、民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素质的集中表现。农村文化是完全不同于城市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它根植于泥土和农村生活,是农村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味道。因此,农村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形式,它代表的是农村居民朴实纯厚、勤劳勇敢的“土味儿”价值观。

二、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分析

(一)推动农村文化振兴正在成为普遍共识

文化振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有助于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有利于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有助于促使文化层面的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在河南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正在成为普遍共识。

区域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很多河南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对本地优质文化资源如数家珍、充满感情,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充满期盼,农村文化振兴正在成为普遍共识和发展愿景。

(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河南各地都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全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经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同时,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现在全省每年仅“戏曲进乡村”活动就达两万余场,实现了乡镇、贫困村全覆盖。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很大。

(三)农民收入提高、市场意识增强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同时实施了众多惠民政策,农村建设发展迅速,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欲望的增强造成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物质生活的提高带动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提升,从而拉动农村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带动整个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市场意识大大增强,这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观念前提,广大农民不再固守于田间地头,他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信息,涌现出许多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四)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各县市都十分注重发挥特色优势,把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统筹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6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9个、省级特色文化基地(村、社区)15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02个、省级传统村落811个。它们既是乡村旅游的着力点,也是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有力载体。

(五)对外合作交流蓬勃发展

河南推出多项利好政策助力各级政府推动农村文化全面繁荣,为促进各地文化合作、交流创造了大好机遇。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展会”“国际民间艺术节”“文化联动世界”等展示交流活动,弘扬河南民间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吸引外资,创造交流合作和共同开发的机会。

三、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文化困境重重

在河南悠久的农耕文明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乡村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乡村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乡村文化衰败、文化失序问题不断凸显,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农村文化的代际传承断裂和传承主体的缺失是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危机的主要原因。其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政策不到位,资金缺失,缺少文化专业人才支撑,人才补给不足都是不利因素。再次,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社会变迁中的乡土文化边缘化、乡村价值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传统文化面临功能退化危机。

(二)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文化产业“小、弱、散”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现代大型品牌文化企业集团,企业主要靠贷款及自筹资金,融资能力差,吸引外资能力弱。企业实力不强,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农村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不够,文化产业发展经营还存有诸多问题和局限性。

(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精准定位及品牌核心竞争力

不同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它带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经济特色,因此,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对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十分有限。一些地方政府或产业主体对其发展的认识和定位也不够深入清晰,存在较多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文化团体等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反而将政府作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的现象。这种过分依赖政府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不利于文化市场的活性和可持续发展。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有利武器。但是,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没有商标和知识技术产权意识,导致产品防伪、包装营销手段水平弱,缺乏创意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没有特色品牌产品,难以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要。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缺乏产业关联性

河南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可开发模式较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开发的过程中偏重于手工艺品、生态旅游、演艺文化等项目的发展,而其他领域,比如影视、歌舞、地方土特产产业、园艺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仍然滞后。同时,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较弱,没有形成联动的产业链条,造成文化产品單一、开发雷同、产业效益低。

四、推进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农村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品牌的建立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规模、市场占有份额和利润的多寡。因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农村文化产业产品与一般消费性商品的不同,区域特色品牌是农村文化产业的王牌。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系统,需要政府、当地文化产业经济组织、生产机构形成合力,夯实产业基础,打造产业发展创新机制、构建大区营销网络渠道、建立综合化立体化的宣传网络,共同宣传推介原产地品牌,形成农村区域品牌体系,提升产品的形象和内涵价值。

(二)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农民是农村经济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农村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市场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农村民间手工艺文化产业为例,生产者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生产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互联网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合作沟通能力、营销推广等能力。因此,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乡镇政府应联合当地文化产业经济组织针对不同产业资源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同时,注重培养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借助各种教育平台,在当地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等机构开展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技能基础培训,保证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有序、创新发展。

(三)统筹发展,构建多元联动生产模式

河南农村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但还缺乏整体合理的产业规划。政府应注重统筹规划全局,引导农村文化产业探索、创建出合理、稳定的生产模式。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实现重点产业的辐射效应,以专一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在以散户经营生产为主的区域,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态势。发挥不同产业优势,拓展发展维度空间,实现产业交叉联动发展。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法律法规是规范市场运行的利器,是加速产业发展的保障。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备。目前在河南的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还存在有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村公民,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无序化与人治化行为也常有发生。这就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出台一套科学、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保障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一是建立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促进无形资产融资变现。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推动法律法规从管理层面向导向层面发展。三是加大文化产业保险介入力度,降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风险,转移信贷风险。四是注重普法宣传,利用法治文化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五)开拓投融资渠道,保障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成立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开发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的融资功能,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推动企业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合理利用民营自主投资、集体投资、政府主导投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融资。创新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及贷款模式。进一步推广农村小额信贷的覆盖范围,推动农村地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创新。

(责任编辑 梁素芳)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