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郑州新建本科院校与城市协同发展研究
2020-04-27丁莉
丁莉
摘要:聚焦科教资源、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当下城市发展的共识,而新建本科院校是城市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借鉴国内外城市与高校互动经验,结合郑州市教育现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地位、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以及加强科研创新协作。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新建本科院校
2016年12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自此,郑州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遴选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指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以及综合交通能力是最重要的指标。与其他8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较,郑州经济总量的短板依旧明显,创新创业的短缺尤为突出,其症结正是教育资源欠缺,助推乏力。以开放推动创新,聚合科教资源是突破点。
与此同时,地方高职高专经合并或升格的新建本科转型院校日益增加。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随后,教育部明确下发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通知。自此,新建本科转型院校的发展探索全面展开。纵观郑州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以来的相关研究,针对郑州与“国家中心城市”耦合度的研究屡见报端,交通优势明显但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已成共识,但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及激发城市创新能力系统的路径研究大都一点即过,对于地方新建转型院校的关注不足。“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建高等转型院校立足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它们更注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普通高职高专相比,它们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侧重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着力于研究国家中心城市与新建本科转型院校互动发展的模式与途径,从而助力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引领区域发展,建立文化自信,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郑州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聚合能力的体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9个城市中,郑州市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郑州市以58所高校的总量在9所城市中位居第6名,但仅有郑州大学1所211高校,与其他8个国家中心城市差距明显(见表1)。在《郑州与其他八大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对比研究》中,李玲玲将9个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创新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郑州的文化创新能力居末尾(见表2)。
根据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历年郑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年来郑州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见图1),政府对于教育重视度逐渐增高。2017年,郑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表示郑州将充分利用区位、产业、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等优势,制订专项政策,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之后,河南日报发表文章《郑州需要一场高教“逆袭”》,提出一个城市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教资源的发展状况,而郑州必须聚集一批优质的高教资源,大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才能凸显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振兴郑州高等教育不仅要依靠外来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地方高校也同样重要。郑州58所高等院校應明确定位,形成科研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合理梯队,形成“政—产—学—研—创”深度融合模式。地方性院校的积极转型以及高速发展直接影响城市产业的规模和形态,探索协同育人、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路子,这之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意义重大。
二、郑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
在郑州的58所本科院校中,自201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有7所,分别为郑州师范学院、河南警察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铁道警察学院、郑州财经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这7所院校的基本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这7所院校已经具备相当可观的办校规模,在校学生人数大都在万人以上,师资队伍完备,高级职称教师逐年增加,专业特色鲜明。在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定位下,这些院校一直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深耕产教融合模式。除此之外,不少学校瞄准学科优势和地方需要的结合点,与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深度融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企共建了雏鹰农牧学院、丰源农牧学院等二级学院,为雏鹰集团、现代牧业、金星啤酒集团等企业专门设立了“雏鹰班”、“现代牧业班”和“金星班”等订单培养班,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立足郑州产业实际,积极转型发展,与地方经济同向、同频、同步发展,厚积薄发,将成为郑州科教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政府、企业与地方院校协同发展
政府、企业与地方院校之间是协调共生的关系,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合理规划与配套的财政支持能充分激活企业与高校活力,同时政府也需要企业和高校的发展助力城市建设;企业的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来源,城市焕发活力,产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政府工作的根本;高校的发展给城市和企业输入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城市创新创造高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城市集聚能力以及辐射能力。
从调研结果来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地方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仍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弱关系”模式,即地方高校、企业与城市之间协同范围窄、程度浅、相互支持度低。政府缺乏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重要作用及角色功能的认识,政策引导、统筹协调、资金支持和公共服务不足,企业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与高校联合发展动力不足,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地方高校缺乏主动对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敏感性、紧迫性。总体来说,地方高校、企业与国家中心城市在协同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制约着三者良性协同发展关系的构建。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建立协同发展的“强链接”是国家中心城市与新建本科院校互动发展的着力点。
(一)协同发展之提高应用型人才地位
政府、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互动发展,首先要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问题。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尽管国家文件中给予了新建本科转型院校平等的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由于精英化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观念和政府潜在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被认为是低层次的,而学术型、高学历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只要谈及补缺科教短板,振兴郑州教育经济,政府、学者以及教育消费者都将目光投注于建设多少个985高校、211院校、“双一流”院校,政府也将更多资金和优质资源向重点大学倾斜,而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处于边缘地带,面临着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这种精英教育、重学术轻技术的固有观念和行为惯性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要问题。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职业化转型的经验,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政府以及新建本科院校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财政的扶持力度。美国社区学院职业化从萌芽到转型成功历经50年的历程。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专家和职业化教育的实践者开始倡导在社区学院中开设职业教育,但当时社会认为这是“低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亦不予重视。在此期间,经济大萧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开始迅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高素质技能型的产业工人的需求猛增,这与当下郑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极为相似。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职业教育法案》,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拨款,1965年,《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对社区学院中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大幅增加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力促进了社区学院的职业化发展。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如果新建本科转型院校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势必会影响生源的质量。另外,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院校需要组建优质师资队伍,大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专业群建设,建设匹配完善的实训基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系统工程顺利完成的保障。
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与新建本科转型相关的研讨会,举行应用型人才学科竞赛以及教师教学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与企业联合举办紧缺应用型人才招聘会,扩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更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固有观念,提高在校师生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新闻媒体应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人才培养进行讨论,通过全面梳理,向社会普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目光投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是新建本科院校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审时度势,明确应用型本科和学术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区别。其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实际和发展优势,进行合理区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转型方式和转型路径,实现特色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一个高校立足社会,长足发展的根本。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将发展转型停留在文件上,要从上到下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改革落实到实处,从专业设置到教学再到实训,环环相扣,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工作重心。
(二)协同发展之加快特色专业建设
新建本科专业建设是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的关键环节与基本路径,如何协同政府与企业共建特色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以及高校的经验。
纽约市自2010年开始将城市定位从国际消费城市、金融城市向高科技城市和绿色城市转变,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高等院校提供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衔接的专业,尤其是社会需求量大、代表社会经济转型方向、以服务为导向的专业。其次,要求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既包括领导型、创业型、开拓型、研发型的人才,又包括经营型、管理型、实干型、服务型的人才。另外,纽约市大学董事会和教育局随时监测专业人才的供给、需求和变化情况,并向高等教育机构及时反馈。美国加州大学一直都与地方产业特点相融合。加州十校的专业设置覆盖了加州最主要的八大产业,且每一大产业在十校中的开设率均超过了50%。而一些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和教育及卫生服务产业的相关专业,开设率达到了100%。大学与城市间知识、科技与文化的互补,成就了加州的科技之城,也成就了特色鲜明的加州十校。
放眼国内,合肥学院长期与德国合作,在全国率先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之路,是从高职高专向优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成功实例;常熟理工学院建立光伏科技学院等行业学院,实现与常熟市主导产业的“同频共振”;厦门理工学院建设“亲产业大学”来对接厦门市“精品经济”;宁波大红鹰学院成立大宗商品学院,获得宁波市政府5000万元资助,亦见地方政府的支持。
由此可见,发展特色专业需要政府与高校合力而为。政府需要建立与企业和高校的联动机制,重视专业人才的研究与调研,通过走访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对市场上专业人才紧缺情况实施监控,并向高校进行反馈,并引导高校进行相关的专业建设。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应增加改革转型内力,建立完善的、面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建设中要主动追踪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及其带来的就业领域的变化,逐步淘汰与岗位或岗位群匹配度较低的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增設或补充匹配度较高的相关专业,促进重新整合的专业群及时满足当前与未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对于新增设的专业,要及时修订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制定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并从学期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质量保证、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三)协同发展之加大产教融合力度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顶天立地”,既要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需要,又要立足于地方和产业,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郑州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从数据上看,产教融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实地调查之后发现,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大多浮于表面,很难出实效。
首先,产教融合平台不足。一是学校内部缺少实践基地、实习场所,尤其缺少仿真实验室,这是多数应用型院校的现实困境;二是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在校学生实习的需要,在现实中,不少院校的实践基地虽然挂了牌,却由于后期维护不当而名存实亡;三是产教融合的耦合因子缺乏,院校与企业在知识与技术、沟通与交流渠道、合作经历与经验等方面缺少共同点、匹配度不高,因此合作基础缺失。
其次,产教融合中新建本科院校内力不足。从教师层面,产教融合的内部动力缺失体现在教师的心理隋性和实践动力不足。心理惰性主要表现在教学革新意愿不强,与传统教学大纲相比,产教融合对于专业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改革难度大,从而产生畏难心理。另外,学校层面对教师在企业挂职培训没有优厚的政策待遇支持,职称评定依旧以科研为核心指标,从而缺乏实践学习的动力。从学校层面,产教融合转型升级要求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如何找到对接企业,如何管理学生实训,如何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这些都对学校的管理者來说是不小的挑战。
再次,产教融合中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的自我经营性质使其形成了相对闭合的系统。对于企业来讲,与院校合作一来人才培养成本高,人才培养周期长;二来,因为多数情况下产教融合需要企业提供人力与物力的支持,配合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组织协调人员来院校指导实践,安排学生到公司参加实训等,增加公司运营成本,因此,造成了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都要有所作为。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政府应当给予积极参加产教融合的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使其在资金上得到实惠,从而更愿意参与到产教融合的建设中。另外,政府应当提供产教融合专项资金,鼓励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项目,为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扫除障碍。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负责人应当更加长远看待产教融合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这是企业直接进校园展现企业文化的机遇,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从长远来看,既能宣传企业,又能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不需辗转招聘,亦不需岗前培训,可直接上岗。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节约了企业的机会成本。从院校层面来讲,一是要鼓励教师积极改革,对愿意到企业实训的教师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双师型人才在评定职称时优先;二是要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尊重企业文化,勇于革新,让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大纲更有弹性和灵活度,在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给予企业和教师更多自由度。
(四)协同发展之加强科研创新协作
科技支撑和科研服务是地方高校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式。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总体科研水平低、应用型科研能力低、成果转化率低、对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度低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引导、财政激励、考核评估等方面,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发展应用型科研,设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课题,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及科研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从重申报向重研究转变,从重论文发表向重成果应用转变。
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科研服务定位,鼓励师生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产业技术瓶颈、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及重点问题等,开展应用型研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奖励等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加强对应用型科研的考量,加大对成果转化、专利转让、社会服务等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实际效益的奖励力度。
企业是科研创新成果的落脚地,以往城市中高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科研承担者,缺乏相互交叉和融合。政府、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模式下,科研活动平台不再是闭合关系,而是打破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壁垒,形成人才流通,信息共享的协同平台。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科研要求,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甄选人才,提出方案,最后再在企业应用实践。由政府主导,各个创新主体协同运行的科研创新平台能从最大程度上优化科研效率,并保证技术成果的实际转化。
四、结论
在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郑州城市发展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在弥补郑州科教短板,助力郑州产业升级中,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精尖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同样重要。政府、企业与高校应当形成协同发展模式,政府通过财政扶持,媒介宣传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地位,扶持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的开展以及科研创新协同平台的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应抓住历史机遇,明确办学定位,建设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