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

2020-04-27齐忠新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数学建模高中数学教学

齐忠新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成为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彰显出学生学习能力的便是解题以及知识应用,对此,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观念进行调整,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强化学生的个人意识。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对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建模思想,强化学生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教学分析;教学对策

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会彰显出较为明显的复杂性以及抽象性,很多学生在接触到数学知识时,都会由于认知不足而对其产生抗拒,甚至很多学生会产生放弃数学学习的心思,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对此,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借助建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强化整体的教学效率。

一、创建情境,展现建模过程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教学任务。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学习时,教师就应该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程度以及了解深度。

例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函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学习时,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数学模型,为学生创建函数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为三个不同的教学切入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设定合理的问题,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基础。

二、设计问题,强化建模意识

虽然相比于数学建模教学来说,应用性的问题复杂程度较高,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应用类问题却是其必须要接触到的一种题目类型。综合来说,建模与应用题之间也具备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将知识转化成应用性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

例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命题类的数学题目进行解答时,就可以开展如下操作:教师将整体的教学活动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步骤,其分别为: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问题假设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借助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有效强化其自身的建模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适时地对学生提供辅助,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借助已知量以及变量对模型进行调整,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联系实际,奠定建模基础

综合来说,开展建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完善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际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模型,从而强化整体的学习效果。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存在,当代我国大部分高中生在接受数学教育时仍旧会形成禁锢式的思维,在面对一道问题时,学生会下意识地想要借助自己已知的知识点对其进行解答,却并不会去想象问题是否与自己的生活形成联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例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分段函数》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家中天然气的收费方式进行回忆,比如阶梯式收费、部分式收费等等,或者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寄快递的收费方式进行回想,比如首重多少、续重多少等等,以此为模型,引导学生对分段函数进行理解,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深度。

四、显化教育,明确建模步骤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到数学建模的价值。总体来说,建模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教师绝对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应该适当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显性处理,帮助学生了解建模的步骤以及过程,逐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刚刚接触到数学建模这一概念的学生,在引导其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比如:建模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数学学习中建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建模?以此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有效进行建模导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建模处理,缓解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接纳这一学习方式。

五、组建小组,提升建模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建模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组织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建模训练,能夠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控制建模的时长,不要本末倒置,影响到教学进度。对此,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组织一些对建模学习具备较高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开展建模活动,以此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此期间,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其能够正确意识到数据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随着学习小组成立时间的不断延长,教师也应该注重合理调整自己的小组位置,不要过多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干扰,也不要对其进行过多地指导,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形成较高的依赖性,无法实现兴趣小组的成立初衷。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随着整体教学难度的逐渐提升以及学习压力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抗拒意识以及恐惧意识。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应用单向式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产生更高的学习压力。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贯彻建模教学的理念,通过创建情境、设计问题、联系实际、显化教育、组建小组等方式加深学生的建模思想,缓解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效强化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伟.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62-63.

[2]郑大鹏.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2):45-46.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数学建模高中数学教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