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中修身之道的伦理准则及当代价值
2020-04-27崔花卉
崔花卉
摘要:修身齐家与治国是以修身为起点,先完善自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治理家庭,接着是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平天下。儒学是入世之学,其最终目标是达到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本文在研读《近思录》一书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修身之道,分析了修身之道应遵循的伦理准则,从中挖掘出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近思录》 修身之道 伦理准则 当代价值
《近思录》是一部理学选辑书,是朱熹和吕祖谦汲取“北宋四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和张载的“大体而切于日用者”的部分言论编辑而成的,其目的是指导后人、初学者自主学习“四子”之书,作为学习理学的入门读物。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对有关伦理思想的探讨,几乎都围绕着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成人”之道来阐述,其中关于修身之道的内容更是详尽而实用。
从修身之道来讲,《近思录》一书主要是从克己复礼、改过迁善、诚意正心、存心养性这四个方面来阐释人应遵循的伦理准则。
一、《近思录》中修身之道的伦理准则
1.克己复礼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语境里,“克”字一般解释为克服、战胜、抑制等。程颐、程颢和张载都曾明确提出“克”的主张。首先,克己要克服战胜自己的欲望,要学会节制。其次,克己要严于律己,正确待人。“圣人责己感也处多,责人应也处少。”“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以进学。”“礼”就是天理,复礼就是复天理。“北宋四子”都主张人们的视、听、言、行要谨慎无过,除去私欲,“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只有克己复礼、复天理,人生才会快乐,否则就会很痛苦。
2.改过迁善
改过是迁善、向善、从善的方法之一,目的是达到周敦颐所说的“君子乾乾不息”的境界。程颐主张改正过失要迅速,一发现有不善之处,就必须迅速改正,否则一旦过失扩大,就会招致更大的祸患,最终导致“祗悔”。
张载主张:“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他强调无论恶大恶小,都要除去、除尽。如果不能察尽自身之恶、之过,即使为善、向善,也是不纯的,即主张改过迁善要彻底。所以,人以此为准则来修身,才能去恶就善,让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诚意正心
周敦颐曾在文集中写道:“圣人之本乃为诚者。”由此可见诚的重要性。“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一有所欲,则离道矣。”诚意正心要先防范邪念,无私欲之心才能存诚,诚其意、正其心。人只有做到了心正意诚,才能行乎道合乎义。
人要做到诚,还要学会慎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有慎独。”人只有有了慎独,心才能够“有天德”,进而“语王道”达至圣人。人以此准则来修身,才能端正心思,做事合乎道义。
4.存心养性
“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是指人若不能将圣人的言行存于其心,养其性,就只能浅显地了解圣人的话。程颐主张用“敬”来存养人心,他说:“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即进修圣人之道,持敬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存养心性要重视敬的功夫。“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即要做到存养心性还要寡欲,不要为奔波忙碌身外之物而忽视自身的健康与安乐。“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便有进。”即等心性存养达到纯熟后,做事就会泰然自若,学问自然也就有所增进。
二、《近思录》中修之道的当代价值
宋儒追求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整个宋代儒学的宗旨,便是要为个人与社会的生活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也就是广义的伦理,从而作为良性社会的准则。”因此,任何伦理思想的贯彻,最终都跟生活有关,需要通过人来实现。《近思录》一书选取“北宋四子”贴近人伦的言论,从修身之道方面来讲,就是教人通过学习圣人的修身倫理准则,贯彻作者的学术思想,建立理想的社会。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思录》中修身之道的伦理准则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水平,增强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力。
参考文献:
[1]朱熹,吕祖谦编,查洪德注译.近思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何俊.南宋儒学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