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设计,提升推理能力

2020-04-27姚园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推理能力三角形小学数学

姚园

摘要:推理能力是数学学习十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本文从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得出了几点经验,以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角形   三边关系   推理能力

一、缘起:寻找瓶颈,落实推理

《三角形三边关系》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的内容,它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角、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要想提高《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效解决以下四个问题:①给学生一些线段,学生能从中选取合适的线段围成三角形吗?②围成或围不成三角形的关键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材料会影响学生操作或者结论的产生吗?③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停留在操作层面,还是在操作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④如何在教学环节落实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目标?

基于以上四个问题,笔者设计和实践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问题情境与练习,并论述了实践后的反思与思考。

二、践行:追根涟源,落地抓手

笔者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与实践:

1.复习引入,埋下推理的种子

笔者提出问题:“如图1所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城一个三角形?”

在本环节中,笔者选取了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复习引入,让学生通过判断图中哪些是三角形,以此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且三角形是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从而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主动进行思维活动。“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成围成三角形呢?”这一问题不仅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还给学生埋下了推理的种子。

2.关系展开,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生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整个数学学习活动才能形成。

(1)情境设计,搭建推理平台

本案例中,笔者为每个学生提供了4根长短不一的小棒,分别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让学生任意取3根,开展围三角形的实验,为学生后续的推理搭建平台。同时,笔者还设计了“每次都能围成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等问题情境,明确告知学生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能在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中合作、探究和发现。除此之外,笔者还提供了4根小棒让学生展开围三角形的实验。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三角形是一个由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重溫了三角形的特征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激疑、观察、合作交流、验证等环节,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如表1所示),三角形的三边具有特定关系。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起到了知识点间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推理有根可寻。

(2)分析特例,提供推理依据

在学生动手实验后,笔者问学生:“第二组确定不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1说:“我把两条边往下压,两条边越来越接近,最后在很低的时候接上了。”

笔者接着问:“那是围成了三角形,还是没有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2说:“我反对。一直把两条边往下压,两条边越来越接近,直到最后是三条边重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围成三角形。”

学生3说:“这样不能围成三角形,因为4+6=10,最终只能重合。”

笔者最后问:“通过实验,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齐声回答:“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针对第二组的结论,学生分歧很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于是,笔者让学生进行实验并交流,一步步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当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实验呈现的结果不是很明确,所以笔者继续追问学生,使得学生不断在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中进行操作与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笔者继续问学生:“第四组真的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1回答:“我把4和5的两条边不断往下压,发现两条边越来越靠近,但是直到平行还是会有一个缺口,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学生2回答:“4+5=9,两条短边加起来比10小,所以永远不可能围成三角形。”

笔者说:“通过这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3回答:“当两短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这一组的实验结果很一致,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当短的两根小棒之和都不及一根长的小棒时,那么这三根小棒是不可能围成三角形的。在这一环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论。

(3)猜测结论,指明推理方向

学生通过分析四组实验的情况,尤其是分析两个反例后,借助前面已有的结论与经验进行有目的地猜测(合情推理),得到一个结论。推理是建立在大胆的猜想之上的,所以笔者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方法大胆提出猜想,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

(4)验证数据,证明推理结果

最后,笔者问学生:“请你们观察一下,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1回答:“这个说法不对,第二组中4+10>6,可是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2回答:“是的,第四组中4+10>5,也围不成三角形。”

笔者问:“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3回答:“我发现了,只要加上任意两字就可以了。你看第一组中4+5>6,5+6>4,4+6>5。”

笔者问:“你们能得出结论吗?”

学生齐声回答:“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4说:“我有补充,只要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学生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发现在围不成三角形的实验中,仍然存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结论其实是不正确。随即,笔者提出质疑:“到底三角形的三边有何关系?”伴随着猜测,学生通过事实数据得到了证实,进一步完善了第一猜测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用已有实验的结果事实推翻了前一次的猜测结论,然后又大胆进行第二次猜测,再一次得到证实,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完美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3.分层练习,助力推理能力的提升

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升华知识。因此,笔者设计了巩固型、拓展型、应用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型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目:下面四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单位:厘米)

①4,9,5;②8,7,6;③3,10,5;④6,7,10。

通过出示四组数据的线段,笔者让学生判断它们能否摆成三角形,并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简单巩固与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拓展型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4厘米与9厘米。①另有长度分别为5厘米、6厘米、7厘米、13厘米的线段,能与前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的线段有哪几條?②第三条线段还可以是哪些长度(取整理米数),它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

在解答这道题目时,学生需要逆向思维,所以笔者把问题分为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演绎推理,选取合适的第三条边。在解答第二个小问题时,学生在深刻体会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后,发现要保证围成三角形,除了两边之和要有关系,两边之差也同样存在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必定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3)应用型

如图2所示,这道练习题的设定,一方面,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结论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又推理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即两点间直线段最短。

三、启迪:形成策略,提升学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

1.还原数学的思考,提供推理平台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个事实性结论,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容易。但他们常常难以洞悉结论背后隐藏的思考,如为什么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会大于第三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证明这些过程,得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这个逆命题,从而理解原有的事实性结论。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还原数学的思考过程,无论是计算方法的获得、规律公式的应用,还是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多提出诸如“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上出发进行推理,以获取方法的总结或结论的成立。

2.外化推理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简单而言,推理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结论。但是,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引领学生推理时,教师重视结论、轻视推理的过程;第二,学生的推理过程比较内隐,教师会忽视学生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导致学生的推理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的推理过程外显化。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围三角形的操作结果记录在表中,呈现出操作结果。然后,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的对话,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获得结论。这样,学生能学会用语言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外化,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方法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积累活动的经验,提升推理能力

经验是个性化的产物,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个体的亲身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了探究新知识的乐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升了数学推理能力,这也是实验 的教学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多经历“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究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自身的进退关系,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用合情推理进行大胆推测,最后发现结论,再用演绎推理证实结论,完成整个推理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加霞.探究性教学要选择“好素材”[J].教育大观,2011,(23).

(作者单位: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猜你喜欢

推理能力三角形小学数学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试析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进位加法”教学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