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限塑令”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2020-04-27肖格雅
肖格雅
摘 要
“白色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中的一个大问题,“限塑令”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出台至今已有十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塑令”政策的内涵与成效究竟如何呢?本文通过分析“限塑令”政策的内容、效果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思考,政府、企业、商家、公民各方都要多多努力,才能将限塑落到实处。
关键词
限塑令;公共政策;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獻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100
1 “限塑令”政策产生的背景
塑料袋问世近百年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随处可见塑料袋的身影,但由于频繁过度地使用塑料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废旧塑料袋残留在土壤中,会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残留在水体中,会污染水体,还可能被动物误食导致风险;焚烧会污染大气,直接掩埋无法降解还会污染地下水;这些都会导致塑料袋成为“白色污染”的来源。此外,在目前全球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过度使用和无法妥善处理塑料袋无疑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造成人类无法承担的后果。
基于以上的情况,国务院于2007年12月31日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目的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
2 “限塑令”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效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主要内容有:(1)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2)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3)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4)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5)大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使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6)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全力负责本地区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工作。
通过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政策主要使用三种手段进行限塑,一是经济手段,通过增加费用来调节人们使用非环保塑料袋的意愿;二是行政手段,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减少使用塑料袋;三是其他手段,通过宣传等方式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这三种方式互相结合补充,相得益彰。
通过这些手段是否能达到想要的目标呢?限塑十一年之后的情况又如何?
在政策颁布以后,开始反应非常积极,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多部门并未真正履行各自的职责,监管缺位,使政策逐渐流于表面,使限塑不彻底不充分。一些大型的企业,抓住机遇使自己的企业转型,而一些小企业无法顺利渡过,在过程中就被淘汰掉了,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依旧违章生产,给政策执行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消费者对限塑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限塑令开始实施之后,社会上存在着多种声音,有支持有反对也有无所谓,当政策实施时间较长以后,依旧有许多人愿意付费使用塑料袋,限塑在普通群众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项政策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限塑令”实施十一年,积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推行一年之后,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与政策实施前相比,全国超市的塑料袋用量减少了近一半,塑料消耗量减少了20多万吨。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的数据,中国零售业中塑料袋的使用率下降了约65%,一年内使用量减少了近400亿。2009年以来我国塑料袋消费数量一直处于80万吨以下,2015年减少到70万吨左右。由此证明,从整体上看我国“限塑”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产生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应。
但是,限塑令也明显存在着消极面。限塑的对象主要还是存在于大型超市、商场,忽视了对农贸市场、小摊小贩的监督管理,由于小型摊贩本身就具有数量多、规模散的特点,因此在监管上难以很好地触及。“限塑”效果是通过大型超市、商场体现出来的,它们一直是“限塑”成果的主力,其他如农贸市场、流动摊点等,减少塑料袋使用的比重相对较低。以及近年来外卖行业发展迅速,每年用于外卖包装的塑料数量不容小觑,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监管,也是限塑的一个盲区。加之我国不同地区情况不同,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对政府政策十分陌生,更不用说执行了。
“限塑令”实施十一年来,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策目标,这其中除了政策本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更关键的问题可能就出在政策的执行上。要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就必须寻求更为完善的政策方案。
3 对“限塑令”政策的分析
“限塑令”主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一是过度使用塑料袋会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二是被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和没有得到正确处理回收的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依照这样的思路,可以发现“限塑令”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1)制定政策时缺乏长远考虑,没有替代品。在政策制定时只考虑到了限塑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限塑之后,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什么代替塑料袋,没有思考清楚,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了麻烦;(2)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权责划分不明。涉及多部门,权责不明确,特别是违反限塑令后由谁来处罚不明,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未到位。(3)投入力度不够。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够,没有进行统一分类回收管理利用,使之成为一个产业链,并且环保的费用不应该全部由消费者承担。(4)环保宣传不到位,人们固有的消费习惯难改,加之已经习惯于把塑料袋当作垃圾袋,很难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4 对“限塑令”政策的思考建议
限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对以上所提出的一些不足,可以有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1)优化限塑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引导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各部门要权责分明,加强合作。政府也有责任制定具体的实施細则,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对落实情况切实监督。同样,各实际执行部门应各司其职,质检部门严格把控塑料袋生产领域,实现源头控制;工商部门需做好对塑料购物袋付费使用的监管工作,尤其是对小型商贩的监管力度;环保部门要积极应对废旧塑料袋的回收再利用;在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与其他部门及时沟通,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2)加大力度研发替代品。要重视塑料袋替代品的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和科创力度,鼓励生产可降解购物袋、多功能环保袋等产品,在保障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落实环保。在限制使用塑料袋之后,要让老百姓找到新的替代品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给老百姓提供选择的机会。(3)加强对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管理。塑料制品的回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使塑料袋的全产业链管理落到实处。此外,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处理废旧塑料。(4)对生产可降解材料的企业进行补贴,降低可降解材料的成本。自然有更多的企业和商家愿意使用环保的可降解材料。(5)促进推广与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用浓厚的政策氛围对消费者、商家等政策对象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从思想、观念上达成认同,充分发挥正确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作用。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还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在学校、社区、商场等地开展宣传;还要积极培养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利用他们源于社会又贴近社会的优势普及政策;再有就是要保证政策宣传的广度,要深入到经济落后地区,改变当地环保意识普遍薄弱的局面。总之,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懂得“白色污染”的危害,感受到“限塑”的必要意义,自觉参与其中,内化为一种习惯,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浓厚的环保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一博.十年“限塑令”再审视[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8(05):13-16.
[2]单佳.8年限塑令,有用还是无用?[J].生态经济,2016,32(09):10-13.
[3]李俊群.对“限塑令”政策的分析和反思[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6):23-25+35.
[4]彭荔红,刘婷婷.从“限塑令”看我国环境公共政策的困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02):370-373.
[5]许锁林.浅论限塑令实施效果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04):143-144+148.
[6]李丽洁,张乐天.“限塑令”的社会学思考[J].环境保护,2008(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