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舌尖之“鲜”成为社会之“险”

2020-04-27张厚美

绿色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野味穿山甲野生动物

张厚美

近日,“一只蝙蝠的自述”在朋友圈火了。蝙蝠全身携带100多种病毒,这些病毒对于蝙蝠来说影响极低,但对于人类而言,足以致命。从2003年SARS疫情到当下的新型肺炎疫情,其“病毒源头”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野生动物”、“野味”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17年前吃野味吃出了SARS,而一些人仍不收敛,直到今天仍有人对“吃野味”乐此不疲。

人们对野味的嗜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既有文化、心理、传统的原因,也有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据估算,我国地下野味市场规模已达上百亿,一些地方的野味市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屡禁不止、疯狂生长,尤如一只随时可能蹦出来的魔鬼。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估量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于食用野生动物的后果有明确的记载。孔雀:“肉性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食后服药必无效”;乌鸦:“肉涩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穿山甲:“性味咸、寒,有毒,其肉甘、涩,味酸,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然而,这些动物如今成为了很多人餐桌上的食物。

千百年来,人类驯养了鸡鸭牛羊,已经享用了数不尽的福泽,可能是吃腻了,总想要找些新鲜刺激的吃。于是,开始肆意虐杀食用野生动物。《红楼梦》里贾府办年货时,獐子、狍子、熊掌、野鸡、鹿肉等野生动物“应有尽有”,一年中秋还整了道硬菜:风腌果子狸。小时候就琢磨,为啥大观园里的主子们都爱闹毛病?林黛玉是肺病,咳嗽、吐血,年纪轻轻就死了;晴雯是疑似肺病,发病十几天也死了;巧姐是天花。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都是老病号,林如海暴毙,宝玉的哥哥贾珠不到20岁暴毙。

俗话说,“病从口入”。病毒不是宋襄公,它只会潜行待机,抓住人类的破绽,或者利用人类的麻痹大意,毫不留情地侵犯健康、夺走生命。追溯过往,无论是SARS,还是埃博拉病毒,都与野生动物脱不了干系。也有国际权威专家指出,目前能够感染人类的已知病原体共有1407种,其中58%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来自动物。人类吃野生动物的亏,不止一次两次,但直到现在,吃亏仍在上演,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野味交易的存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明知道“野生动物”吃不得,为什么总有人“挺而走险”偏要吃?这其中,有“炫富”的,任性吃;有“爱面子”的,撑着吃;有信奉“大补”的,痴迷吃。比如,鳄鱼肉对个别人来说是一种新奇的食材。一些人更是将吃鳄鱼肉等野生动物当作一种新奇的人生体验,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资料显示:某省林业部门曾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某市半数以上的人吃过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原因,有45.4%的人认为可以补充“营养”,有37%是出于好奇,有12%人是为了炫富。不管是出于猎奇、好奇吃,还是炫富、滋补吃,都是饮食上的陋习,道德、行为方面的缺失。这种扭曲心态的结果,就是在给传染病疫情的肆虐打开方便之门,最终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害人又害己。

有人调侃:凡有“饭局”,都得吃野味,已经成了一些人特有的饮食偏好,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都可能变成“盘中餐”。熊掌、驼峰、穿山甲、果子狸、蝙蝠通吃。在一些人看来,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不再只追求温饱,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了普通人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熊掌、驼峰、穿山甲、果子狸、蝙蝠……什么没吃过,就要尝试一下。一些人爱吃野味,那是出了名的。不但要吃,还要把它吃绝种。比如,黑叶猴是目前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而如今野外数量不足3000只。有人认为,这种猴子可以治疗神经衰弱、体虚、疼痛、风湿、阳痿等疾病,在人类的大肆捕杀下,黑叶猴种群数量在40年的时间里减少了98%。越南地区仅在北部下龙湾等一些无人岛和山区存在几支小种群。有资料表明,在过去21年里穿山甲数量减少了90%,面临“商业性灭绝”,不是被吃了,就是拿去泡酒了。此外,野外偷猎者抓走的穿山甲也超过100万只。人们热衷于穿山甲,无非是由于穿山甲善于打洞,古人便认为穿山甲有“打通”的效力,在遇到诸如痈疽疮肿、月经停闭、乳汁不通等需要“通”的疾病时,穿山甲就不幸躺枪了。想的是用穿山甲滋补?殊不知,穿山甲身上的弓形虫、肺吸虫,会引发心肌炎、肺炎、肝炎。野生动物就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存储器和放大器,其携带的病毒还可寄生在细菌、寄生虫上,因它而导致的感染,有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任意捕杀食用野生动物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灾难。野生蛇携带舌形虫、广州管圆线虫、隐孢子虫等,可导致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等,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野猪、野兔、浣熊、刺猬等野生動物也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给人类带来致命威胁。

疫情怎么蔓延?一般都是通过三个途径,即零号病人的出现,并造成第一批密切接触者感染;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通过特殊渠道,比如排污系统、环境污染。从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联系上来看,人类跟任何物种、任何动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今天对动物的猎杀最终都是要“回报”给人类的。比如,SARS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就是例证。虽然,惹祸的是“野生动物”,但是真正的错不在“野生动物”本身,而在于“好吃嘴”的人们。“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有人吃野味,就有人卖野味。连日来,针对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国家相关部委连续发文,三令五申严控野生动物交易,明确严禁一切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尤其是竹鼠和獾等。而个别地方的农贸批发市场依然见到还有人偷偷在出售竹鼠、山鸡、蛇等野生动物以及猫。防止疫情“重蹈覆辙”,首先就应该从管住我们的嘴开始。食用野生动物既不能延年益寿,也不能青春永驻,跟本不能“治病”,还有可能“致病”。极少数人的野生动物食用和交易行为导致的流行病传播,引发了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危机,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疫情是魔鬼。从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马尔堡病毒、欧洲蝙蝠丽沙病毒、梅那哥病毒、埃博拉病毒,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乃至当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些令人胆寒、给人类带来巨大麻烦和损失的病毒,无不是从“潘多拉魔盒”里释放出来的。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透露,对2019-nCoV的基因组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与SARS-CoV有79.5%的相似性,而与蝙蝠来源CoV有96%的相似性,基本支持2019-nCoV来源于蝙蝠,但是否存在中间宿主目前还需要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认为,穿山甲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间宿主,但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宿主。报道称发现穿山甲分解的毒株与感染人毒株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它可能是一个基因或者某个基因判断,或者整个全基因组的序列相似性,如果是全基因组序列的相似性都达到99%,这个意义就比较大。

生态文明,最基本理念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生,这也是全人类努力的目标,是《生物多样性公约》2050年愿景的核心内容。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脊椎动物5200多种;包括陆栖2300种,占世界10%。其中:哺乳类动物世界约5000种,中国693种;鸟类动物世界1万种,中国有超过1400种;全球166种雁鸭类,中国有47种;全球15种鹤,中国8种;全球280种雉类,中国60种;爬行动物世界6300种,中国390种;两栖动物世界4000种,中国280种;鱼类世界21400种,中国2840种……中国有这么好的自然禀赋应是我们的骄傲,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我们理应使其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断绝于我们手中。“劝君莫狩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那些残害野生动物的行径,就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莫将人类嘴,变成动物坟!2018年7月,江西森林公安破获一起特大贩卖野生动物案,涉案动物17000多只,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5个省份。2018年11月,湖南森林公安通报,告破一起特大穿山甲案,收缴216只穿山甲及非法收购、运输、出售濒危动物及其产品。2018年12月,吉林森林公安在通化朝阳镇一家商铺查获野生动物尸体4856只,包括猫头鹰、花尾榛鸡及狍子、野兔和大量鸟类。2019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破获“9·3非法售贩3野生鸟类特大案件,抓获涉案人员25名,涉案地区跨黑龙江、湖北两省,大庆、武汉等6个市县。每年类似的大案要案都有数十起,从事野生动物非法捕猎、运输、买卖的、形成了一条龙的黑色链条,大量野味被摆上国人餐桌。据统计,每隔30分钟就有1只大象因象牙而被猎杀;每隔8分钟就有1头非洲犀牛因犀牛角而被杀害,1/5的鱼类被非法捕捞;在非洲和南美洲,50%--90%的木材被非法采伐和贸易。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根本利益,使之失去生命、甚至遭受灭族灭种之灾,这种暴殄天物,伤天害理的行径,不仅害了野生动物,而且作为自然界病毒细菌寄生虫宿主的野生生灵,还会因此而不得不另寻宿主,从而转移到人类身上,岂不是咎由自取!野生动物是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一环,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一些“飞禽走兽”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处于退化、濒危、甚至极度濒危状态,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肆意猎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相应的痛苦和磨难早晚会转移到人类自己身上。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警醒人们别好了伤疤忘了疼。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了公共利益以及人类社会的良性健康运转,拒绝野味应成为基本常识。过去人们对“山珍野味”的摄取,部分是出于生存需要,现代养殖动物完全可以满足人类蛋白质的营养需要。因此,敬畏自然,改变生活陋习,就是回归自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人们不吃野味,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就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消除嗜食“野味”陋习,除了强化民众认知共识、观念改变之外,还须强化法律、法治约束。只有立法规定食用“野味”者同样获罪,并且持之以恒严厉执法,从源头斩断“野味”市场的黑色供应链,杜绝祸从口入,方能避免SARS、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等疫情再次降临。应建立防控工作机制情况,对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集群活动区域等重点区域分区划片落实巡护、看守、监测责任情况,对野生动物交易市场、餐馆饭店等场所落实巡查责任情况,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及其制品封存场所落实检查责任情况等。对野外巡护看守情况、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控情况、野生动物交易清理情况、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等,要形成日报制度。此外,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也会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动物与人类是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更是保护整个自然界。同时,要尽快完善法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范病从口入,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明确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允许社会组织和个人起诉走私、偷猎、销售、运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单位和个人,让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责任。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加大法律追责力度,对造成重大疫情、重大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的,追究刑事责任。建立举报热线,便于公众监督和执法部门及时查处。

猜你喜欢

野味穿山甲野生动物
粗粝野味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野味消费的背后
“病毒”“隔离”“口罩”与“野味”
В Китае началось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проекта решения о запрете нелегаль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дикими животными中国保护野生动物再立重典
穿山甲要长大
路遇穿山甲
瑞士打猎季假野味上餐桌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穿山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