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020-04-27王健芝
王健芝
(宜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无锡 214200)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较迅猛、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该病的有效救治在急救治疗与护理工作中显得特别重要。传统的常规急救护理效果欠佳,而实行多学科协作结合前院急救护理必要性高。本次研究以选入的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例,分析多学科协作结合前院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我 院 急 诊 室 自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6 月 接 收的由120 急救中心转运来的70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35±6.92)岁;观察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72±6.81)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取多学科协作联合院前急救护理:1)成立多学科急救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相关培训,明确各学科的工作职责,合理进行分配。2)根据实际情况与临床经验制定规范化的急救流程,要求成员严格遵守。3)从接诊到现场的施救再到运转的过程,组内成员均应按照医生的要求相互配合;在此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4)当患者到达医院后,各学科快速的实行检查,予以个性化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检查时间、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施救时间。效果评价[1]:有效:血肿缩小,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显效:患者的血肿逐渐消失,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未得到预期的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现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软件作为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 果
2.1 围急救指标
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施救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更短,P<0.05。详见表1。
表1 围急救指标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n(%)]
2.3 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P<0.05。详见表3。
3 讨 论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急、致死率与致残率高的特点[2]。近年来,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的趋势逐年增长,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在随之逐年递增。据有关研究表明,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是最佳的抢救时间,若是在此阶段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病情进行评估与救治,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而且救治成功率也很高[3]。
表3 并发症[n(%)]
传统的常规急救护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探讨多学科协作联合院前急救护理显得极为重要。采用多学科协作联合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整合医院的更多资源,通过各学科之间的互相协作,可以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以便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将这种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抢救工作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成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4]。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急救过程中各项治疗所花费的时间明显更短于对照组,检查约20min完成,接受急诊治疗时间约70min,施救时间约20min,住院20d病情显著好转并允许出院,治疗总有效率85.71%高于常规组,治疗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57%,说明多学科协作在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加强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病情预后,促使其病情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联合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有显著优势,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明显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