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起搏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
2020-04-27原永康成晋湘侯镔哲
穆 奎,原永康,乔 波,成晋湘,侯镔哲
(运城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山西 运城 044000)
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比较高,且发病率逐渐上升,按照相关数据报告显示,脑卒中患者极易出现呼吸衰竭,因此必须实行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处理。当前,临床在治疗脑卒中患者时,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方式[1]。在机械通气治疗时,极易导致脱气困难,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还会加重呼吸障碍,从而导致原有疾病恶化,并发症率与死亡率均比较高。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体外膈肌起搏器对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的有效性,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其中,研究组中,女23例,男25例,年龄38~72岁,平均(55.8±3.4)岁,有30例患者为桥脑卒中,有19例患者为延髓麻痹;对照组中,女2 0 例,男2 8 例,年龄4 0 ~7 5 岁,平均(57.5±3.2)岁,有28例患者为桥脑卒中,有21例患者为延髓麻痹;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第一诊断为急性脑卒中;初次发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时间小于48h;GCS评分大于3分;生命体征稳定时间大于24 h。未使用肌松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排除标准:机械通气模式为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大于10 cmH2O,吸入氧浓度大于60%。癫痫发作患者;严重心肝肾器官疾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将起搏电极粘贴在胸锁乳突肌下端外缘三分之一位置,辅助电极置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将起搏频率设置为每分钟15次,脉冲频率设定为给40 Hz,刺激强度设置为12单位。按照患者实际病情进向阳花调整,1次/d,30 min/次,5次/周。每位患者治疗次数不超过30次。
1.4 指标观察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撤机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时间与膈肌移动度。肺部感染临床标准如下:通过X线扫描显示患者实变影、进展性浸润影、磨玻璃样。当患者体温和发热大于38℃,气道脓性分泌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则判断为肺部感染。撤机成功标准:患者撤机后48 h,无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自主呼吸试验:机械通气病因好转;氧分压120/300 mmHg,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肌缺血无变化,无低血压症状。患者接受SBT后,在0.5 h内检查。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将探头放置于右侧腋前线与腋中线,将探头指向膈顶。在获得最佳位置后,应用M型超声观察膈肌。对两组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峰值呼气流速(PEF)等呼吸功能指标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和分析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并且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且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肺部感染与撤机率
患者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有4 3 例患者撤机,撤机率为87.76%;有13例患者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6.53%;对照组患者中,有34例患者撤机,撤机率为69.39%;有24例患者肺部感染,感染率为48.98%;研究组患者在肺部感染率及撤机率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在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为(14.68±6.67)d,机械通气时间为(319.16±138.87)h,膈肌移动度为(2.36±0.49)cm。对照足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为(18.58±7.32)d,机械通气时间为(422.18±165.26)h,膈肌移动度为(1.81±0.05)cm。两组患者在临床指标比较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FVC、FEV1及PEF等呼吸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对比(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对比( ±s)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FVC(L) FEV1(L/s) PEF(L/s)观察组(n=49) 治疗前 2.42±0.81 1.97±0.56 3.52±0.96治疗后 3.24±0.54*# 2.75±0.41*# 5.11±0.61*#对照组(n=49) 治疗前 2.46±0.79 1.98±0.55 3.49±0.97治疗后 2.78±0.66* 2.26±0.48* 4.26±0.75*
3 讨 论
膈肌起搏治疗采用被动式训练模式,可以应用到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中。采用向心性与离心性的功能性电刺激,膈神经极易出现收缩征象,优化调节膈肌运动强度与收缩强度,以此加强有效换气。长期功能电刺激,会改变膈肌肌肉数量,以此增加能量及血供,有效预防膈肌损伤与萎缩症状。相比于体内膈肌起搏器,体外膈肌起搏器具备无创伤与操作便捷优势。在此次试验中,体外膈肌起搏器需要先从弱挡开始,之后增加脉冲幅度,使其接近于呼吸中枢驱动,以此减少自由基,从而引发膈肌疲劳。采用超声检查方式,在给予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会降低膈肌厚度。在此次试验中,在48 h内介入机械通气治疗,在排除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从缓解呼吸衰竭症状后,需要进入到撤机流程中。在膈肌起搏器早期治疗中,可以有效缓解膈肌不全症状,还能够提升撤机成功率,通过超声膈肌移动度也可以证实该类问题。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FVC、FEV1及PEF等呼吸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脑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膈肌起搏器治疗,对患者呼吸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具有显著作用,有助于提升超声膈肌移动度,缩短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全面提升脑卒中患者撤机率,还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率,对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明显,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