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2020-04-27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子系统应急

杨 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表明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应急产业发展。在如今复杂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应急产业发展对于提升社会应急处理能力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从应急管理的过程来看,可以把应急产业大致分为预防监测类和救援处置类[1]。应急处置的关键设备、技术、装备等是应急能力高低的直接体现。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都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发展,从立法、财政保障、应急培训和应急产业等方面加强国家应急能力建设[2]。当前国内各地应急产业主要以规范和建设为主,如合肥、江苏、东莞等地[3]。但在目前我国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和公共安全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应急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应急需求。相对于应急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应急需求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而企业乃至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在一个大起大落的需求环境下得以实现。同时,当前我国在大量突发事件的考验下,许多救援型产品和技术却严重依赖于进口,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严重滞后。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通过构建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从而促进应急产业快速发展。

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钟书华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提出科技支撑体系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4]。宋英华提出的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包括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大学与科研单位与中介服务组织,主要用于创造、存储以及转让技术[5]。但是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不同于应急管理,本研究从应急产业发展的角度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定义为一个围绕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科技组织运作,最终形成应急产品的有机系统。本研究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构建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并对我国应急科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

一、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解释结构模型

应急产业科技支撑核心就是将应急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在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中成果转化和创新研究系统必不可少,而良好的创新系统需要资金和外部设施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宋英华[5]和郭翔[6]等人对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应急产业高科技属性以及公共物品属性等特点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设计为以下4个子系统:应急创新研究系统、应急成果转化系统、资金保障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选取应急科技支撑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若干组成要素并进行编号,并得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见表1)。

创新研究系统:应急科技经费支出(S1)、发明专利授权数(S2)、国家重点实验室数(S3)、科研人员数(S4)。

成果转化系统:新产品产值(S5)、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S6)、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S7) 、项目建成投产率(S8)、技术改造经费(S9)。

资金保障系统:GDP(S10)、 固定资产投资(S11)。

应用服务系统:技术市场成交额(S12)、公路网密度(S13)、互联网普及率(S14)、电话网密度(S15) 、应急产业总产值(S16)。

各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根据表1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把两项关系的有无归纳成邻接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后,运用布尔代数运算处理后经过4次变换,得出其可达矩阵:

如矩阵M所示,S13、S14、S15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可把S13、S14、S15看成一个因素。同理可以把剩余的因素看成一个因素,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可以体现为两个层次。其中第1层的3个因素:公路网密度(S13)、互联网普及率(S14)和电话网密度(S15) 。这3个因素作为应急产业科技建设的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部环境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但它不是应急产业科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还要受到第2层若干因素的影响。而包括其他13各因素在内的第2层次,是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最基础因素,直接反映了应急科技建设的情况。这与其他学者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若干子系统分割开来,单独讨论每一个子系统的重要性不同,它把具有相关影响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整个整体的构建对应急产业科技能力的影响。

第2层将应急创新系统、应急成果转化系统和资金保障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首先,应急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有3个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创新行为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科技团队,他们是应急企业从事科技研发的主要力量;二是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主要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资金等;三是企业外部环境,即应急企业赖以生存和创新的外部资源。从应急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来看,这是应急创新系统、成果转化系统和资金保障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独的一个系统都无法实现应急创新能力的培育。其次,应急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包括人才资源的规划,而且还要加强对于应急人才的专业知识培训;其中,前者是建立在宏观层面上,根据现有人才资源分析,结合应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资金、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应急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而后者是针对应急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应急产业科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主要是从高校和企业的角度,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相应人才。最后,应急科技服务主要是开展与应急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新技术交易服务、资金服务等,对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从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三大能力来看,3个子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只有3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保障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能力的培育和发挥,单独的一个子系统很难发挥效果,这就要求在培育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时候要把握整体框架,不能忽略任一子系统。

二、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评价——以应急设备制造业为例

基于ISM模型构建的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相关指标,应急设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体现了应急技术向应急管理,应用的转变,因此本研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通过选取2010—2017年全国(除香港、台湾、澳门外)应急救援设备产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样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对我国目前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

经过数据适应性检验,KMO值达到0.845>0.5,数据适合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从而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

表2 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前4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已达99%,说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体现出所有指标的信息,我们取前4个特征值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3)。

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公路网密度、互联网普及率和电话网密度等指标上的载荷量较大,因此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子系统中应用服务能力的大小。第二主成分(F2)在GDP、应急科技经费支出、新产品产值和应急产业总产值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上载荷量较大,因此第二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的大小。从第三主成分(F3)来看,主要反映了消化吸收的经费、项目建成投产率、技术改造经费、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上,因此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子系统中成果转化能力的大小。第四主成分(F4)在发明专利授权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研究人员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因此第四主成分在主要反映了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子系统中创新研究能力的大小。

根据软件得出的结果,因子评分以各因子的解释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据此来建立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模型:F=a1F1+a2F2+a3F3+a4F4,然后将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得到a值分别为0.62、0.17、0.21、0.09,以此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F(见表4)。

表4 各年份综合得分

从表4可以看出,从2010-2017年中国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逐年增强,在2014年以后取得重大发展。随着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和公众应急安全意识增强,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又联合推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的管理办法》,应急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我国近几年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仍然要意识到我国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综合得分较低,科技支撑能力总体不强,不能很好的发挥引导应急产业发展的作用。这与我国普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有关,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平均水平只有0.8%,创新资金不足,企业乃至社会无法实现创新活动,从而难以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另一方面,这与应急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应急产业独有的应急属性,使得很多应急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企业和个人在公共物品上都会出现“搭便车行为”,对于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设积极性不足[7]。因此,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政策建议

根据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三大功能,同时鉴于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对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对加强中国应急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于应急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相关应急科技人才,要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增设有关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通过应急产业学科建设建立应急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完善应急人才奖励机制,以制度和物质奖励等方式调动人才积极性,吸引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应急科技研发工作[8]。

其次,要加强应急产业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通过制定应急科技支持方案,设立专门基金对应急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给予支持,加快科技创新实验室、平台建设,为应急科技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根据国家工信部提出的应急产品分类,有针对、有方向的进行应急创新研究系统建设。开展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应急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同时要完善应急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从政府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设入手,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应急市场。

最后,要注重应急成果的有效转化,形成符合不同类型应急企业的成果转化模式。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不断提高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有效专利发明量,逐渐实现内在性创新体系,同时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快应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建立包括应急设备、工艺、产品技术和知识的转化模式。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子系统应急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铝合金模板早拆架支撑体系的受力分析研究模板拆除方法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机车6A视频子系统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关键信号设备检修自动盯控子系统研究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我国零售业发展困境转型升级路径及支撑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