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2020-04-27深圳市政协人资环委课题组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深圳海洋中心

深圳市政协人资环委课题组

一、深圳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使命

21 世纪被联合国称为“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向海发展”,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①《习近平致2019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 ,新华网,2019 年10 月15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15/c_1125106804.htm。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随着世界航运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圳海洋领域发展的实力和潜力日渐凸显。2016 年12 月,国家海洋局批复深圳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②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比国家中心城市更高层级的战略定位,成为深圳的发展重点。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纲,拟定了一系列政策部署和行动计划。

但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并非一日之功,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先要明确战略目标和步骤。“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被列为深圳市政协2019 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并于2019 年11 月成功召开深圳市政协六届六十次主席会议“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题协商会。本文吸纳政协课题组对有关概念的厘清和内涵的认识,结合委员们的建言献策,针对工作组织、产业发展、人才建设等重点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特征与全球实践

(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特征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宇参考国外“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在2012 年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引入国内,并协助相关部门将其写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该评价体系由挪威海事展(Nor-Shipping)和奥斯陆海运(Oslo Maritime Network)于2012 年联合发布,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排名,通过主观和客观两类指标进行考量,根据全球海洋发展新趋势,每年调整指标体系。在2012、2015、2017 和2019 年公布的四期报告中,新加坡均位居第一,德国汉堡三次入选第二名,挪威奥斯陆三次入选前三名。深圳未进入排名。(见表1,表2)

表1 2019 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评价指标

从以上评价指标看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它包括航运中心、海洋金融与法律、海洋科技、港口与物流、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五大方面以及25 个具体的客观指标。概括来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要具备全球领先的海洋经济和航运服务能力,在海洋相关尖端技术和产品上有绝对优势;同时要在海洋金融、教育、营商环境、服务等方面拥有全球认可的话语权;还应具备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能够吸引全球领先的高端海洋产业、企业和人才的集聚。

表2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和排名

(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全球实践

选取排名靠前的城市作为对标案例,可以总结提炼其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先进经验。新加坡政府主导优势明显,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伦敦在海洋服务业上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汉堡通过旅游、会展等营造浓郁的海洋氛围;香港市场主导模式明显,在海洋高端服务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对腹地经济牵引作用成效显著。这些城市普遍航运业发达、海洋产业服务业优势鲜明、海洋旅游和文化独具特色,其经验对深圳有重要借鉴意义。

1.将海洋发展上升到总体战略层面。由于海洋产业链长、协同性强、投入大、风险高,依靠单一部门或单一区域难以完成各种复杂任务,需要跨部门、全区域统筹协调,围绕共同目标编制规划、推进重点。如新加坡政府通过围填海、开发裕廊工业区,发展临港产业,吸引外国投资,带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海在各个阶段都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海洋发展目标,早先将其港口定位为区域港口群龙头,后谋划建设国家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并从地方立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将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

2.发展现代化智慧航运服务是大势所趋。在经济新常态下,全球主要港口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总体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港口圈层的智能化运营,如新加坡港口2030 战略提出智慧港口,突出智能化操作和运营,上海洋山港已引入全自动化装卸设备和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二是腹地圈层的智慧物流运输,如新加坡港的电子商务系统Portnet、汉堡港的DAKOSY 信息平台,为物流各参与方提供物流等应用的一站式平台,极大提高效率;三是城市圈层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一体化运作,如汉堡港针对易北河制定了潮汐能利用和疏浚方案,在港口周围建设节能减排设施和智慧安全的交通管理。①丁嵩冰:《智慧港口:带动未来贸易》,《大陆桥视野》2017 年第5 期。

3.政府大力支持,创造稳定优良的政策环境。建设海洋城市,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促进。香港恪守“小政府、大市场”原则,是市场主导型的典型代表;新加坡则秉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方式,是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融合的典型模式。①张春宇、郑联胜、卢瑾:《东南亚海洋经济与海洋金融:现状、模式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14 年3 月。政府创造稳定优良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帮助海洋企业释放自主创新能量、促进产业集群集聚、提升涉海投资效率、促进产学研融合。

4.以自贸区为依托,港城联动发展。世界主要航运中心的航运业都与自贸区联动发展,以充分发挥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拓展各自服务功能和服务能级。②汪传旭、董岗:《世界主要航运中心与自贸区联动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科学发展》2015 年第3 期。全球著名海洋中心城市,最初均以自贸区为依托开展国际贸易转口和配套服务,奠定海上枢纽地位。20 世纪香港借助“自由港”政策极大降低了海事成本,带动航运业快速发展。汉堡港发挥区位优势,在港口范围内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免税区域,不仅可以保税仓储,还可以转运、处理( 包装、改装、量重、抽样、混合、加工等),并允许企业从事加工、提纯、精炼等生产业务,极大提升了港口的吸引力。

5.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产业集群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深化产业链的国际化程度,夯实海洋经济产业的服务需求基础。新加坡在几十年里经历多次经济转型,最后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航运中心、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和亚洲海工装备制造重要基地,都得益于其对滨海区位和海洋资源的极致利用。除直接依托港口和贸易、石油资源提炼外,新加坡在海工装备、涉海金融服务等新经济领域的工作,将传统海洋经济升级至科技和服务业驱动的高级阶段,使海洋经济成为新加坡的核心驱动力。③周丽亚、秦正茂、樊行、缪春胜:《试论海洋资源观的演进与城市发展——以深圳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5 年第4 期。

6.重视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全球著名海洋中心城市在海洋文化品牌上都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方面,重视海洋旅游、节庆项目的整体策划和包装推介,如汉堡培育港口节、邮轮日,使得海洋旅游节庆与海洋经济发展相互促进。④胡春燕:《对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国际海洋名城建设》,《青岛日报》2018 年11 月2 日(09)。另一方面,坚持举办国际海事大会和海事展,形成长久品牌,如新加坡、汉堡的海事展都举办多年,影响广泛。

三、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及其不足

深圳在港口建设、物流运输、围海造地等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就,在海洋资源深层次开发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一)发展优势

区位及港口资源优势。深圳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部沿海,珠江口伶仃洋东岸,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华南重要的集装箱班轮港口,拥有先天的区位和天然良港优势。2019 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577 万标箱,世界排名第四。

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深圳海洋产业已初具规模,优势产业较突出,目前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90% 以上。近年来,深圳传统优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明显,产业创新能力正持续提升。

海洋旅游资源优势。深圳拥有近260 公里海岸线,尤其东部近160 公里海岸线包含山地、港湾、岬岛悬崖、沙质海滩、沿海平原、泻湖低地等景观。海洋历史资源有大鹏所城、梅沙烟墩,以及渔港、墟镇食街等海洋文化体验区。深圳被《孤独星球》“2019 年世界十大最佳旅行城市”榜单列为第二位,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列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但深圳海洋旅游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除大、小梅沙海滨区初具规模,多数岸段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潜力很大。

金融市场优势。金融业已成为深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已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科技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在私募、基金、保险、信托、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金融分支领域也都具备相当实力,是全国金融业最活跃的城市。发达的金融市场将为深圳发展海洋经济、购买国际资产、投资新的海洋发展领域提供资金保障。①安然、周余义:《深圳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策略思考》,《开放导报》2013 年第1 期。

企业资源优势。深圳较早实现面向创新驱动的结构调整,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基地。深圳九成以上的研发机构、技术开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源自企业。深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成为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存在不足

部门协作不足。一是海洋管理机构力量不足。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加挂市海洋渔业局牌子,只有三个与海洋相关的内设处室,编制不足20 个。二是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存在不足,市直部门与区政府之间、政府各涉海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三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主体间良性互动不够,政府与海岸带资源权益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②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

港口对带动作用逐渐减弱。深圳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已从原来第三降到第四,其中有依赖港口的产业比重降低等内部因素,也有区域产业转移、周边港口发展、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由于土地空间制约和房地产价格高企,深圳港口物流业发展也面临空间排挤。当然,纽约、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曾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港口,随着制造业的退出,箱量吞吐量下降后来成为必然。因此,深圳港口发展不应仅着眼于“量”的增长,更应转向追求“质”的提升。

海洋科研创新发展存在短板。深圳海洋产业增长较快,但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强,尚未对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发挥足够效用。③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一是高水平海洋研究机构少、分布散,缺少国家级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在海洋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带动力不足。二是海洋高端领军人才不多,深圳院士、学科带头人等海洋高层次人才密度低。三是海洋创新资源集聚整合不够,缺少集聚整合海洋科技资源的平台和载体,海洋科技资源处于零星分散状态,科研基础设施实际共享率低下。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不畅,深圳虽然有相对完善的市场,但缺乏能够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海洋科技成果支撑。

港城矛盾制约海洋发展空间。深圳人多地少,岸线用地资源争夺激烈。一是港口配套设施与城市用地布局冲突。港口最初布局在城市边缘,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快速演变,现已逐步成为核心区域,虽然港口直接服务的工业用地已经外欠,但仓储、堆场等配套设施并未转移,④乐宜春、周军、张伟:《转型时期深圳港城关系协调发展思考》,《水利经济》2018 年第5 期。造成港城关系恶化。二是疏港交通对城市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深圳港海铁联运占比仅为0.5%,货物接驳依然以公路运输为主,占用大量城市道路,物流成本和环境成本较高。三是深圳海域较小、航道众多,如无明确的空间引导,不利于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标志性海洋产业园区。

海洋生态环境尚未达标。总体而言,深圳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深圳海域主要包括“三湾一口”,即东部海域的大鹏湾、大亚湾和西部海域的深圳湾、珠江口。近年来,随着陆源污染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西部海域无机氮浓度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超过海水四类标准1.1 倍,超过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海水三类标准)1.65 倍。

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认识与建议

(一)更新认识:站得更高、走得更快

1.深刻领会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使命。目前在全国以及国际交流层面,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强调的是发展蓝色经济或海洋经济。在政策文件方面,也是将“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如果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仅仅局限于海洋经济问题,未免会弱化和忽视国家赋予其中的历史使命义和战略价值。

当前公认的关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义和标准,如果将其看作一个“中目标”,那么可以将深圳现已出台的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看作一个“近目标”。这些政策文件主要是从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21 项举措和65 个重点项目,注重于近期工作推动和实施层面。那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远目标”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球标杆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代表着中国在人类海洋发展与治理中的模式贡献和价值输出。

这就要求,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方面要站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未来高度,为全球海洋治理与开发的大国责任承担战略重任;另一方面对于国家赋予的新机遇新动力,要从超越现行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维度去思考,面向未来谋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深圳应该站得更高,从中央对深圳的期待角度,从人类海洋文明的角度提出更长远的海洋战略。超前认识未来目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在战略引领下针对中目标进行查漏补缺的战术设计,指导近期和年度的行动方案。

2.国际航运枢纽地位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焦点。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历次评选结果看,国际航运中心以及相关的港口物流在评比中占据较大份量。深圳有优良的港口和航运基础,应当坚定不移地发展国际航运,并不断寻求创新突破。例如在科技维度上,可依托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优势,打造全球最大的智慧集装箱港;在空间维度上,与香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统筹资源,互补优势,构成竞争合力,并支持深圳航运“走出去”,涉入全国、全球更大范围的航运。②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

3.以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培育未来支柱产业。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0%,并且保持较快增长,具有成为深圳未来支柱产业的潜力。发展“大海洋”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和合作意义,应充分调动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组织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将现有的高科技优势平移到海洋,同时准备好政策、金融、市场等各种要素,予以积极推动。针对空间不足的劣势,海洋产业应当建立“求所在,求所有,更求所为”的理念。政府也要转变观念,追求海洋经济GNP 而非GDP,鼓励企业放宽视野,使深圳海洋产业跳出深圳,在更大的区域蓬勃发展。③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

4.培育海洋文明与文化,强化深圳国际化地位。长期以来,中国人相对缺乏对于海洋的意识和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深圳应该更好地拥抱海洋,与海洋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更多交互。从深圳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中,海洋建设占有一定地位。从国家赋予的使命来看,深圳海洋性国际交往将会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深圳应当瞄准海洋生活、海洋文明、海洋法律、国际事务中的国际化发展,在全球海洋治理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当然这些需要国家的指导和支持,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投入。

(二)战略布局:合理设定“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5 年,海洋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深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实现阶段性突破,基本奠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实现海洋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发展,将深圳的产业培育与发展优势“平移”到海洋,同时将“大海洋”产业做为深圳新的支柱产业,进行政策、金融、市场等各种要素的全力支持。遵照中央要求,落成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重大引擎式项目。尤其要坚持深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的既定目标,纠正轻视港口航运发展的偏差,保证航运功能与地位不下降,更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运营创新和资源支持,建设最先进的深港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步,到2035 年,跻身世界海洋中心城市前列,在亚太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事务领域形成重大影响力。这一阶段对照国际公认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标准,走到世界前列,实现海洋经济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生态、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全球治理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全国尤其是沿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圳样板”。继续推进深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巩固提升海洋经济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补充强化海洋科研、海洋基金、海事法院、海洋博物、海博会、交易中心等“软实力”建设,实现科学技术、服务功能、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性突破,在亚太地区的航运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国际公共产品和生活服务中形成领先优势,为下一阶段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全面建成凝聚无与伦比的全面竞争优势。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标杆城市,成为彰显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先锋,能够代表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体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这一阶段,要让深圳在“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全球标杆城市”的同时,具备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贸易、物流以及相关服务业方面的系统优势,还须是海洋金融、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领导者,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发展体系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并且能通过各类机制、机构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发挥引导性作用,为区域或全球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并以其完善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和国际化便利的生活环境,对领先的海洋产业、海洋企业和高端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能力和集聚能力。

(三)重点领域相关建议

1.尽早谋划布局,有条不紊推进全市各项工作落实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涉及面广,重点项目多,目前已出台的政策文件,主要是落实到市级层面的责任单位,在区级层面尚不明确。各区及实际参与单位在推进项目的操作中可能心存顾虑。市级层面应统筹安排,加强资源整合,各区要尽快形成共识,集中各自优势落实任务。

2.拓展提高深圳国际航运枢纽地位

推进深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港统一认识,统筹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共建国际航运中心。①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同时在港口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员工培训、作业流程化及提升装卸效率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进一步争取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为深港营造更顺畅的航运环境,如通过科技手段和监管机制互认,解决二次引航等问题。

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功能。在面临国内港口竞争加剧、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进出口货运减少的形势下,抓住全球航运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时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简化口岸监管流程,提升中转物流效率,使深圳港既作为华南地区进出口的重要门户,又承担环南海地区国家与欧美国家之间的中转枢纽功能,实现两翼齐飞。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力。一是拓宽深圳港公共航道,加大20 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建设,针对服务于欧美远洋航线大型船舶的主要港区,尽快实施航道拓宽竣深工程,提升通航能力,满足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做好远期规划。二是全面提升海铁联运能力,解决港口与国家铁路网络对接问题,全面系统地开展疏港铁路复线、港口铁路场站以及内陆港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口操作的流畅衔接,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构建多向辐射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大湾区与国内核心城市群的直连直通,带动南中国共享海洋经济发展红利。②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

打造全球最大的智慧集装箱港。以地方政府、港口集团、运输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为方向,依托深圳在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高端制造业发展优势,加快自动化泊位、无人码头建设,探索自动导引运输车(AGV)、自动轨道式龙门起重机(ARMG)等装卸设备在新建码头的应用示范,①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尽快补齐与上海洋山港、青岛港等国内智慧化港口间的发展差距。依托深圳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优势,推动航运科技创新,开展港航大数据研究和服务,打造港航大数据服务品牌。

3.加快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产业链

加快设立政策性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海洋经济需要长期性、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当前,全球并没有专门的海洋银行,深圳应紧握国家政策红利,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打造成为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新型国际金融平台。②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其业务范围除中长期海洋贷款外,还可包括投资基金业务、海洋产业相关资产证券化业务、涉海担保业务、涉海咨询业务等,打造成为综合性金融平台、海洋智库、金融科技的结合体。在发展前期,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业务类型可适当突出公益性,聚焦海洋保护项目、影响力投资项目、绿色项目和智库服务,从而快速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更好融入国际经济金融体系。

强化市场和政府对海洋经济支撑服务。推动全球顶尖海洋银行、海上保险、船舶金融等涉海金融机构落户深圳,强化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海洋经济专业化服务,强化资本市场对涉海企业上市及债券融资支持,大力发展涉海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深港合作完善海事法律体系。香港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成熟的海事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应加强深港合作,建立适应海事纠纷特点的现代争议解决机制,争取在前海设立相关机构,完善包括仲裁、调解在内的海事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国际船舶登记配套制度。国际船舶登记的有效实施将加快航运要素的集聚,将对与之相关的国际船舶管理、船舶经纪、海事保险与仲裁、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产生积极作用。应当积极争取,进一步放开登记限制,破解现阶段制约国际船舶登记的难点,完善配套制度,吸引更多船舶来深圳登记。

4.创新引领促进海洋新型产业发展

将海洋产业培育成深圳未来的支柱产业。可考虑重点发展以下海洋产业:海上资源开发:如海水淡化、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矿产、海洋生物质能等领域的开发。海洋生物产品:如海洋生物基因库、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电子信息:如船舶电子、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海洋电子元器件等海洋电子信息设备和产品,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海洋高端装备:如大型海洋油气开采平台、生产平台和作业辅助平台、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平台,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等,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液化石油气运输船、海上工程船舶、豪华游轮游艇、无人船艇等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附加值船舶的设计与开发。海洋生态建设:如海洋监测、信息挖掘、海洋预警和资源高效高质利用技术研究,以及开发海洋环境与生态在线监测设备,信息化模型与生态预报、预警产品等。

打造大海洋产业集聚区。深圳海洋产业基本形成了东西两翼五片区的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空间格局。其中,南山蛇口、科技园、西丽大学城等片区海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研究和试验服务组团发展;盐田大鹏片区拥有港口航运、国家基因库、海洋生物产业园等多个创新载体平台,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宝安海洋新城启动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基地,为深圳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拓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快推进南方海洋科学城规划,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游艇旅游为重点发展领域,以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深远海开发、海洋新材料等为重点培育领域,统筹规划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5.大力吸引和培养高端海洋人才

完善航运高端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吸引海洋高层次人才。将海洋人才纳入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范围,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海洋领域经认定的创新人才,根据其贡献程度,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资金予以相应支持。①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促进深港航运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航运服务业从业者的资质要求和行业准入限制,扩大航运服务领域专业资格互认范围。

将海洋大学建成一流研究型大学。利用“组建海洋大学”的契机,加强与世界一流海洋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合作,着力把深圳海洋大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海洋大学。②深圳市政协课题组:《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19 年11 月。紧密结合深圳重点发展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在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通讯、海洋装备、海洋探测、海洋大数据等领域发展学科专业,培育国家海洋战略、海洋经济、海洋安全等领域亟需的高层次人才。结合深圳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人才服务需求,开设海洋经济学、海洋金融学、海洋管理、海洋法等学科。综合考虑建设航运院校或创建航运专业,开展高端航运人才培训和培养,鼓励国际航运企业在深圳建立海员培训基地。

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端智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优势,通过灵活引进、多形式聘用的方式,重点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端智库,其定位于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技术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为国际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五、结语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深圳的新使命,是深圳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是支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发展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深圳在这新一轮发展契机中,拥有地理位置、政策制度、产业基础、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多种优势,理应抓住机遇,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顺势而为。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涉及面较广,需要在既有政策措施基础上加强有关“纲”的思考,合理设定“近——中——远”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分步设定战略步骤,并在工作组织、航运、服务、产业、人才等方面重点发力,稳步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猜你喜欢

深圳海洋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爱的海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深圳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