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观察
2020-04-27李加明
李加明
(云南省武定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云南 楚雄 651600)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是一种难治性骨科疾病,临床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内固定断裂或骨折部位移位的现象,从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1]。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方案的优选。近年来,临床上对于带锁髓内钉治疗的应用认可度越来越高,但临床上对其应用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性探讨。本文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工作实践,对该方案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患者23名。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82±2.17)岁,平均发病至送医时间(38.15±1.53)min,外力致伤17例、自行跌倒或坠落等原因致伤6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7.30±2.15)岁,平均发病至送医时间(38.37±1.54)min;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引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并进行全麻,选骨折处做切口并剥离阔筋膜,暴露骨折端后清除骨折端纤维瘢痕和硬化组织;随后,剥离骨膜后做梯形截面,植骨复位骨折端,置入钢板与加压固定(选用皮质骨螺钉)。
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术前准备与麻醉、切开复位方法同对照组;完成剥离后修复骨不连端并确保形成梯形截面或横断面,以骨刀凿除硬化骨质并进行扩髓处理;将髂骨块植入到骨不连端;妥善复位后固定带锁髓内钉。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的监测与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治疗时的手术出血量、愈合时间、引流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为315.76±72.36(ml)、愈合时间为21.26±3.52(d)、引流量为83.56±14.21(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愈合时间、引流量(±s)
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愈合时间、引流量(±s)
组类 n 手术出血量(ml) 愈合时间(d) 引流量(ml)观察组 23 315.76±72.36 21.26±3.52 83.56±14.21对照组 23 452.80±94.69 32.50±4.08 131.17±25.48 P-<0.05<0.05<0.05
3.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而由于疾病自身原因或者是手术操作不当、复位效果不佳而引发的骨不连,则是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2]。目前,虽然临床上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提出了多种方案,但是,临床上主要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带锁髓内钉治疗;临床实践表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虽然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简便性,但是,治疗过程对患者伤害较大且手术的风险性较高[3]。带锁髓内钉治疗则能够有效规避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上述问题,从而在提高手术有效性的过程中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并加速患者的康复。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为315.76±72.36(ml)、愈合时间为21.26±3.52(d)、引流量为83.56±14.21(ml),上述三大指标参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带锁髓内钉治疗所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髓腔固定,更有利于骨折端的恢复;二是,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手术切口更小且不破坏骨膜有利于减少手术的附带风险;三是,可加快骨痂的生成速度,而适度加压后能够避免患者出现骨折位移的现象[4]。相关研究指出,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中采用带锁髓内钉方案,能够降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治疗的综合预后[5];上述观点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采用带锁髓内钉方案能够减少手术出血量、愈合时间、引流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