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困境及对策

2020-04-27福州范芳芳

现代企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信息

□ 福州 范芳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光缆的利用,网络速度提高了上万倍,数字信号的传播速度达30万千米每秒,每秒几乎可以传送一万亿比特的信息”。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大大提高,使得它能将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角落的信息迅速及时的呈现在公众面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信息流通,使人们的交往实现零距离。在我国,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者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意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就网络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一、网络“垃圾文化”淡化国家意识

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对象,他们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强,但 他 们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相对弱,从网络应用来看,目前中国网民在娱乐、社交类网络、网络音乐应用上的使用率相对较高,“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94亿,较2018年底增长972万,占整体网民的57.8%”。在网络时代的洪流里夹杂着各种不良的社会意识,使部分爱国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倾向个人利益。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网民搜查信息、人机交往提供便捷,另一方面则易引起网民脱离现实社会,产生冷漠、不负责任的情感,严重打击爱国热情,对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二、网络舆情煽动效应

网络舆情是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体,使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经常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网络围观和网络话题热议。但有时大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感时也容易盲目从众,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分析。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一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在对关乎国防安全以及社会性事件表达言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及时性和交互性,容易导致赞成派与反对派相互交锋,激化网络舆情的发展。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00”、“90”后,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阅历、情感疏导能力,当自身存在对社会的不满时或是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往往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表现出狂躁、激进的态度,而这种情绪则容易被分裂分子或敌对势力利用,不利于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对爱国主义教育造成巨大阻碍。

三、冲击传统爱国教育方式

在网络技术未普及之前,高校在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资源掌控上处于垄断地位,一次性防止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信息发布,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但在网络进入校园之后,高校难以统一和管控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统一教育信息、统一观念的说教已经成为历史。灌输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问题,单方面单调的知识传授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新鲜感,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差。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1.深化国家领土意识。网络是个“无国界”的虚拟世界,而且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化,很容易使人脱离现实世界,沉溺于网络环境中,从而大大淡化国家主权意识,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发生偏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需明确一点的是:国家领土主权不仅包括国家领土完整和国防安全,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层面。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不能固守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教条的国家主权意识,在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的同时,务必要加强国家信息安全、政治独立意识、加强民族团结。

2.强化反“西化”意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教育和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与时代相同步,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应该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爱国思想。

3.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网络普及之后,对我国文化传播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社会超地域和时间的特性,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拓宽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以及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为我们灵活的筛选和获取新鲜度高、感染力大、丰富性强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教育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和题材。最后,在高校内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高校可以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契机,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内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民族文化根源,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目的。

(二)培养爱国教育理性思维。

互联网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带来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信息文化、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便捷手段。同时网络具有两面性,其消极一面是扇动性言论易通过网络传播发酵,偏离事件本身,引发不良舆论导向,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精神,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是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另外加强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是当下爱国主义的重要保证,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从而保障了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和辨别能力,思维比较活跃,刻板、说教式的普法宣传易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创建爱国主义网站,开设专栏,实时更新内容,加强网页设计艺术性,能够吸引大学生访问;其次建立数据库,收集爱国主义相关资料供学生查询和浏览相关信息;再其次建立网络论坛、贴吧,开放言论,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增进交流与沟通,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爱国主义信息,使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教学课堂,而是潜移默化地深入生活。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学模式。

尼葛洛庞帝曾说过:“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挡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理论教学,以课本为主,灌输式教学较为僵化,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不利于爱国主义教学进展。总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的教学情况,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变革教育方式,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开辟新路径。一是创新教学内容,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传授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网络为资料查询提供了便捷,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知识,上网下载最新咨询、图片、影响为理论知识补充素材和依据,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革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育的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模式中一直以说教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交流,使教学过程呈现机械化、被动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者应该优化教学方案,增设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实现知识传授以及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三是改革教学手段,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教学渠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为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增加趣味性,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明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五、结语

在当代社会,网络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形中加快社会发展速度。万物皆有两面性,网络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网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挑战,为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高校需深化爱国主义内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信息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